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会     
一上班我就在等。等什么?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在等会。不不,这说的太难听了,应该说是在等新闻线索。而这线索,说到底,也真可怜,因等麻痹了脑子,等懒了手脚,很少去觅食,只好在家等食,这就只剩下“新闻发布会”这条唯一线索了。于是乎,不是新闻,正儿八经地开个会,也便打扮成一条新闻。是新闻,不通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似乎就不够“分量”。“不发对不发”(即不开会不发礼品、新闻单位就不发新闻)成了新闻界一句“行话”。“要  相似文献   

2.
所谓版面观念,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所作出的一种设想与判断,即这条新闻的价值如何,在报纸版面上能占有什么位置,怎样处理才符合这条新闻的价值要求,等。记者采写新闻伊始,就对这些有所考虑,无疑对写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河南有一道菜,叫做“浓后淡”。这道菜,不象妙烹佳肴,而是清汤。据说,这清汤是用老母鸡煮了一夜,捞出肉来,舀干净油,然后把生鸡脯砸碎了,洒一点到汤里,再捞出来,剩下来的汤。看起来象是白开水,可喝了以后,既感到可口,又令人回味。我们的新闻,也应是报刊上的“浓后淡”。一条好新闻,尽管很短,能够引人入胜,多少年后,回味起来,还禁不住啧啧赞叹。翻开近期的报纸,觉得真正能称得上“浓后淡”的新闻,屈指可数。这是值得想一想的。  相似文献   

4.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新闻背景? 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体的一切有关材料,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知识、资料、解释性的文字;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事物的真实由来。人们读一条新闻,看完标题和导语,往往只知道了事物的结果,这叫“知其然”,但不知道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解释事物的真实起因。新闻背景,就是说清楚新闻主体“所以然”的。眼下没有背景的新闻有之,如简讯、标题新闻,那是因为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也能理解的缘故。就大多数新闻来讲,缺少背景的说明,就好比给读者吃一颗没有砸开的核桃,使人难以消化。(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姬乃甫)  相似文献   

6.
无论要做好什么工作,打好行业根底是其要义。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新闻往往是“急就章”,要求最快最好地与读者“照面”。如果新闻工作者自己头重脚轻根底浅,写新闻就难免捉襟见肘。 新闻业务根底,涵盖较广。从事新闻工作这一行,不像水稻专家,终生研究水稻,棉花专家,终生专攻棉花,术业有专攻,无论种植面积扩大多少,或在天南地北播种,都是我这一抔良种、一套技术。新闻则不然,你的报道面有多宽,你就得在这个范围内当“行家里手”,最好能扎“根”见“底”。所以说,新闻业务根底,就不止于新闻学,还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7.
“卖点”抓人眼球当今报媒市场正处于“眼球经济”时代,评价一条新闻好看不好看,新闻性强不强,我们常常会说,看这条新闻有没有“卖点”。  相似文献   

8.
人物新闻写的是人物的先进事迹,而人物的先进思想与工作成就,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往往有个较长的发展和积累过程,这就很容易出现人物新闻时效性不强,内容不新的毛病。人物新闻要做到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突出新近发生的事实。一个纺织女工创造六十万米无疵布的成就,显然不是十天半月能做到的,而当她完成这一指标时,又没有及时采写出稿件,怎样写这条新闻呢。请看发表  相似文献   

9.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周恩来同志这一精辟论断,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一条不真实的新闻,无论一时能引起多大轰动,无论多么引人入胜,终究是要出丑的。一条新闻部分失实,不但会抵消这条新闻本来的价值,还会带来一连串不良后果。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即使在某些细节上失实,其结果往往不是“白壁微瑕”,而是使作者和有关的人象吞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真正有生命力的新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真实新闻。报道失实,会伤害被报道的单位和人,更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客观上就要求加强经济宣传的力度和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本文不想论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而着重就异军突起的经济法制新闻谈些浅见。一我之所以称经济法制新闻为“异军突起”,是因为各种报刊上这类新闻与日俱增。它在改革的大潮中,悄然出现,迅速成长,由此也就使它在经济宣传中所处的地位日趋显著,并已成为经济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读者所注目。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客观上就要求加强经济宣传的力度和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本文不想论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而着重就异军突起的经济法制新闻谈些浅见。一我之所以称经济法制新闻为“异军突起”,是因为各种报刊上这类新闻与日俱增。它在改革的大潮中,悄然出现,迅速成长,由此也就使它在经济宣传中所处的地位日趋显著,并已成为经济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读者所注目。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一则200来字的消息,标题是《骑单车900公里赴穗采访省会14名记者昨冒雨登程》。这篇消息中没有点出他们是省会哪些新闻单位的哪14名记者,却用了近百字的篇幅排列了为记者们送行的七位领导同志的职务姓名。写新闻应从读者的方面来多考虑。象这条消息,读者所关注的不是送行的领导,而是那些记者,骑单车冒雨赴穗的记者应是这条新闻中的“主人翁”,没有这一基本事实,是不可能有人去送行的,当然也就无法构成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一听到经济新闻,就觉得好像很深奥很难写。笔者认为,写作经济新闻时,如果能把握住可读性和深度,那就不难了。先说可读性。在一般人感觉中,经济新闻死死板板的,好像很难写活。其实不然。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记住这一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26日的《工人日报》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着急吃了热馒头》的评论文章,写得既有趣味又有说服力。文章列举了“北京特快”、“中国娱乐报道”等实例,得出的结论是:“着急吃不了热馒头。”不对,干新闻这行恰恰相反,不着急不行。不然就不会办出好报纸,好节目,好专题,读者和观众就不会叫好。其实,凡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都懂得这个道理,几乎家家新闻媒体都在为等抢到最快最新的消息而摩拳擦掌,绞尽脑汁。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有不少明白人在办着糊涂事。《工人  相似文献   

15.
一条好新闻     
东城 《今传媒》2003,(2):62
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新闻,题目叫《开会不录像,方便讲真话》。先是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接着有多家媒体转载。说是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与人大代表座谈时向电视台记者建议,现场不要录像,“一录像人家就不敢说真话了”。理由很简单,不录像就使大家免去了不必要的顾虑,就会省去套话讲真话,讲错了也不要紧,自己就能原汁原味地听到真话。记者评论说,不录像也是一条小措施,有点不记账、不装“袋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传播媒介繁荣发展的背后,一种与传统新闻价值不相符甚至是相背离的,但能满足受众部分需求的“煽情新闻”正日益泛滥。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之的需求,即新闻对社会的有用性。新闻价值的要素是重要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和显要性。这是评价新闻价值高低的五条标准。而对于“煽情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倡导采写短新闻的今天,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容量有限,只有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就不必面面俱到。其实,短新闻与背景材料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背景材料,而在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一条在全国电视短新闻评选获奖的新闻,题为《黄河奔流千里达到天津》,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