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执行每周工作44小时的新工时制,为了加强艺术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国家教委对现行中小学各年段教学(课程)计划的课时作了适当调整。 这次调整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小学按每周五天安排,在校周活动总量控制在30课时之内,中学按每周五天半安排,周活动总量初中为34课时。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我国历年所制订的教学计划都很重视活动。不过在198O年以前的教学计划中关于活动的要求,大都在课程设置的说明中提出。从1981年开始制订的教学计划,活动就由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表之外纳入周课时总量之内,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被正式确定下来了。在1992年8月公布的(我们现在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五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职业高中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普通高中有着实质性的区别,那就是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本位。所以,我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职高教学还需从课程、教材、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一、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专业课的时数现在,职业高中各专业基本上都设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政治经济学、职业道德、普通话、计算机等一些基础课程,而且这些课程的课时数比例远远大于专业课的课时数,按一周28课时计算,每周专业课的时数只有六至八课时,而按职业技能的要  相似文献   

4.
魏裕铭 《江苏高教》2007,(4):148-148
一、本科教学管理中的悖论现象 1.课程课时偏多与揠苗助长之效.由于教改要求和市场就业需要,除了规定的政治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外,各学校都设置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性课程,还有校本、特色课程等等,加到一起,使得有的学生课时量剧增至周课时三十五节以上.结果一是使学生疲于应付;二是一大批课程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6%-8%,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课程的倾向”,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6.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一类新型课程,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以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自2007年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严格按照课程表上  相似文献   

7.
岳从领 《河北教育》2023,(10):44-45
<正>小学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设置要求和课时分配上确立了这两门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理念、活动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与科学课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两门课程统筹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王艳华 《文教资料》2009,(11):218-219
人文科技课作为学生获得人文知识与素养的实施途径,其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与个性品格的培养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所占比分与课程设置、课时总量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如何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呈现出与当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称、不协调.如何在完善人文科技素质课课程的设置,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上海中小学课程评价的实证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上海课程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起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部分学校试行了。上海课程评价活动与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是同步进行的,几年来,上海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是: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评价,而且包括对课程方案实施效果。其中,对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时配比、课时总量及其安排等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包括对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10.
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各州享有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自治权,从历史上看,各州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方面相对稳定.世纪之交,德国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原则面临巨大挑战,更为灵活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成为德国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而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实验、综合课等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集中反映了这种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华宁县宁州镇示范小学在“减负”中,坚持“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的原则,推行了“六减”、“四增”。推行“六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减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进出学校的时间。规定学生早晨7:20以后进学校;中午2:00以后进学校,下午一、二年级学生4:00以后离校,三至六年级学生5:00以后离校。改变了以住加班加点死苦硬拼的局面。减课时,周课时控制在26节以内,周活动总量不得超过30课时。减教辅资料。按《课程方案》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音乐、美术、社会、劳动和体育9门课程,教师不…  相似文献   

12.
一、加强课程管理,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构建而成。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面育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学校是否能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课程结构。 在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中,我们首先想方设法在优化语数学科课堂教学,提高其教学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压缩语数两学科的课时,合理增加了艺术科和活动科的课时,并且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按照我校实际情况增设了一些新课程,如健康教育(每两周上一  相似文献   

13.
该县湖塘桥实验小学从1984年下半年起,先在一、二年级各设了两个试点班,对课程设置作了局部改革。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已初见成效。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学校领导遵循三个原则:(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造能力;(二)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发展第二渠道活动;(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该校一年级语文比部颁教学计划每周减少三课时,二年级每周减少四课时,同时,每周增设一  相似文献   

14.
建筑院校设计类相关专业由于对透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不合理,导致该类专业学生的手绘能力低,绘制的建筑设计类效果图不理想,严重影响就业.根据存在的问题建筑院校应提高对透视课程的认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透视课的课时量,引进企业优秀设计人才投入教学、评价活动,改进教学与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绘制效果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葛国清 《教师》2013,(19):31-3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每周课时均为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爱你没商量",这是近八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许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足以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2007,(9):63-63
近日,上海市教委制订并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2007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要求上海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要求,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的课程门类和设置比较合理,但有些科目的落实不容乐观;我国小学阶段的全年总课时数高于部分发达国家,课时的安排也不够灵活;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必修课门类和课时偏多,语文、数学的周平均课时多于发达国家;我国高中的的课程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必修课的门类和年课时数偏多,选修课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8.
改变传统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政策。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联合使用,占总课时的16%~20%。这意味着学生在九年的学习中,约有一年半的时间要学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国各省市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非常重要。然而,新课程改革过去了15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没有完全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习作课时的设置是每两周作文一次。每周两课时,基本分为一周指导一周讲评。这种设置人为地把习作指导、写作和评价在时空上进行了割裂。当教师把重叠如山的?作文本从办公桌的这边移往那边的时候,习作好坏的印象已逐渐模糊,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在等待中消退了。长此以往,这种割裂不仅无形地削弱了评价与习作的内在联系,削弱了评价的功效,还形成了学生交完作文本便万事大吉,教师圈点改后便大功告成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倡导:将两周4课时习作的时间集中起来,写后即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