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孔子的《论语》蕴含颇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方面,有“不信鬼神”与“死后自知”的形神观、“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天人论、“天下之性人为贵”论。属于知虑思想的,有“多见”、“多闻”的感知论,“近思”、“远虑”的思维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感知与思维关系论。在情欲思想方面,有“能好人,能恶人”、“节情”、“节欲”、“不欲”与“推欲”。属于志意心理思想的,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意志价值论,立志、“笃信”、“有恒”的意志过程论,求仁、“克己”、“死守”、果断的意志品质论。在智能心理思想方面,有智能相对独立论的初始萌发、智力类型论的初步确立、智能后天发展论的明确提出。属于性习心理思想的,有“性近习远”论、性善论、性格类型论。这些都表明,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并不局限于教育心理思想的范围,而是广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的心理学思想是值得重视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承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贵遗产,以及建设当今心理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船山心理学思想中的性习论和知行论作初步的探讨。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个古代心理学中的传统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主要含意是说“习”可以成为“性”,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形成了。用现代语来说,人的心理、个性,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习与性成”一语看似平常,却深含至理。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强调指出:“‘习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在性与习的关系上,孔子还认为学习或习染的结果会和性一样,能够成为机体的自然性能或机能。他的性三品之说则是对其性与习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4.
沈林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75-76,112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有“心”的 ,但在偏视的实证心理学眼里 ,孔子之“心”一直被迷蒙着。在重构的大心理学视野中 ,原本的孔子之“心”被发现了 ,它在实证心理学没有耕耘的另一块领地里早已建起了内涵知性、德性、悟性、志性的独特架构。明晰和修复它 ,不只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更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教育事业所迫切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用意”与“懂劲”之关系,实际上就好比是学习技能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太极拳的理论与动作套路衍义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运动心理学内容和我国古代的阴阳八卦之奥妙。对这些内容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太极拳,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7.
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百余年以来,它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中国的心理学研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已经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心理学研究充满着深刻的危机即所谓“病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中的“病理现象”犹如寄生在心理学“百花园”中的病虫害,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必将危及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声誉乃至颠覆心理学及其众多相关学科。为此,笔者在分析心理学研究中的“病理现象”的一般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对策,以期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此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在"本体-工夫"范畴框架内所展开的性习关系之辨,是体用之辨的具体展开形式之一。其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从性习分离到性习合一的转变,从而构成了从先验人性论到实践创生论的过渡环节,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人性和性习关系的理解。没有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便不会有明末清初理学批判和自我批判思潮的实践创生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总结体现正统文化的正史,和体现市民文化的历史小说在历史观方面的关系,扼要分析了它们共同内涵循环论与“龙种”信仰、“命”与“革命”所构成的历史观在内容上的同一性,及其实践品格,并认为众多的古代历史小说在整体特性即在于表现了这种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是在心理学理科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建设和国家21世纪教改项目——“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设置的依据、教学原则与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英语过程中,即英语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的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高原现象”。本初探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和克服“高的现象”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对师德教育“真真切切”的重视中,某些“师德问题”反被“忽视”了,出现了多层面的“缺失”现象。在教育起点上,存在着受教者内在“信念性”和教育者施教“理念性”的缺失;在“真善美”关系上,存在着师德师智师艺结构“融通性”和功能“转化性”的缺失;在教育“影响力”上,存在着横向“聚合性”和纵向“连续性”的缺失;在修行实践上,存在着榜样“示范性”和自我“独立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是响应安徽省教育厅的号召又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对“师范性”与“学术性”关系的探讨来分析“师范性”与“应用型”之间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师范性”上的优势,通过“师范性”与“应用型”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军人心理学》课"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军人心理学》课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双主体”的教学角色关系模式、多维互动的教员授课模式以及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在具体实施《军人心理学》课“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时,应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员指导和学员主动发展的关系以及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安内攘外”作为蒋介石处理内外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历来被学者们所关注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政策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该政策的成因探讨不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该政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LAD)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通则,它规定了人类语言可能的范围。“普遍语法”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论,原型说和图式理论证实了“普遍语法”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然而“普遍语法”的“语言能力”先天预成等观点却与认知心理学思想相违背。  相似文献   

18.
注意力这个词本来是心理学词汇,引用到人际关系上,指看待人的辩证法。教育上则体现为师生关系。所谓教师与学生关系,实际上是从属于社会“人际”观的一部分,并且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纲纪”之说乃传统文化及全社会的核心价值,所谓“纲纪”指三纲 (君臣、父子、夫妇 )和六纪 (父、兄、族、舅、师、友 ),已经作为社会铁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师道尊严”就是这种铁律下的产物,这是今天研究教育的学生观不可忽略之处。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学生 ?本文拟就教师的优先注意力方面提出四个观点。   宽容——教师优先…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使用策略的水平远远不如一般的学生,他们缺少问题解决的经验并且头脑里没有清晰有序的策略知识.可见,在占有相同知识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在“经验”和“有序策略”上下功夫.通过教学研究与实验,笔者发现教学中特别是习题课教学中,一种学生“说题”、  相似文献   

20.
周宁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9-123
“独白”的心理学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对象化,表现为理性的独白、主体的自言自语和方法程序的独白。“独白”的心理学逐渐丧失了生活意义,研究被束缚在方法程序的壁垒之中。“对话”的心理学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关系,生活意义回归到“对话”的研究当中。“对话”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心理学重树在社会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