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师:广玉兰树高大挺拔,花朵洁净高雅,一些城市还把它定为市花呢。生1:老师,我们也把广玉兰定为南通的市花吧?师: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生2:老师,咱们海安是不是可以把广玉兰作为“县花”呢?师:(饶有兴趣地)这个建议不错,能说一说你将广玉兰确定为“县花”的理由吗?生2:广玉兰花纯洁、幽香,象征着海安人纯洁、善良的心灵。生3:广玉兰的花朵洁净高雅,不就像家乡人高雅的情趣吗?生4:课文中写到“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海安的儿女不也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繁衍和养育着后代吗?生5:(大声地)还有,广玉兰的叶子终年…  相似文献   

2.
【片断一】师: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尖叫”,是在述说什么?生:(着急地)不要伤害我的孩子!不要!生:(绝望地)啊,这是我亲爱的孩子啊!别伤害它好吗?求求你,别伤害它!生:(视死如归)你冲着我来好了!要伤害我的孩子,我和你拼了!师: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无法救出小麻雀,但它不计后果、不顾一切也要拼死去保护。同学们想想,一般情况下,只有谁,才能面对危难如此奋不顾身?这种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生:我觉得应该是妈妈,只有妈妈才会这样做,这应该是一种母爱的力量。生: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也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麻雀》(第八册)一课第四自然段,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4.
《麻雀》(第八册)一课第四自然段,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措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猎狗走近小麻雀,老麻省飞了下来。 师:课文中哪句话是写老座雀飞了下来的。  相似文献   

5.
师:幼小的麻雀被猛烈的大风吹得掉在了地上,本来已经很不幸了,可是孤立无援的小麻雀偏偏又遇上了更不幸的事情,一只猎狗发现了它.小麻雀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我们接着看第4自然段.(生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字后 ,黑板上保留了以下板书 :海洋雨点江河小溪池塘)师 :(出示“雨点下落池塘图”;手指池塘)这是什么?生 :(齐声)池塘。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池塘呀?生 :小池塘。师 :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的?生 :雨点躺在池塘里睡觉 ,头靠近池塘的那边 ,脚靠近池塘的这边 ,从这里可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笑声)(师相机板书“睡觉”)师 :瞧雨点的样儿 ,睡得好舒服呀!他怎么一点也不担心池塘里的水会把他冲走呢?生 :因为池塘太小了 ,它里面的水不会流动的。生 :有时可能有点儿晃动。生 :有点儿晃动 ,雨点会睡得更香。师 :为什么?生 :雨点跟我阿姨家…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断]1 .指名读第4小节。思考 :为什么说是一幅瑞雪兆丰年的喜人图画?2 .呈现训练点 :“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1)自由练读这句话。自己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2)小组讨论这句话的意思。(3)开展“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师 :同学们 ,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 ,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 ,看谁能问倒他。(4)出示四幅联想图画帮助理解。第一幅 :麦苗在厚厚的雪被子下做着快乐的梦(配上优美的音乐)。第二幅 :大雪融化 ,麦苗快活地喝着水(配上喝水的声音)。第三幅 :春天到了 ,麦苗长…  相似文献   

8.
9.
10.
一、教材简析 <麻雀>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庥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文中的"反面人物"?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傲慢与偏见<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第7册)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文中的"反面人物"是那个外国学生.他的"反面"主要集中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片断实录请看苏教版《白鹭》一课公开课教学的片断。一、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白鹭》。二、汇报课前探究的收获按照我们一贯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课前已经对白鹭和《白鹭》这篇课文等方面进行了一番探究。下面呢,就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作文写评语是与学生心灵直接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评语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敬,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成绩。可以说,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这些评语实现其育才的目标的。本文把作文评语与学生素质发展联系起来论述。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咏柳>的一个教学片断为:  相似文献   

15.
《昆虫》(第二册14课)是在学生通过对几种昆虫的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他们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培养学生研究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时应通过这些实例,生动地学习昆虫知识,其愉快教学片断举两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沟通文本与生活,为学生学习作铺垫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云南教育》2005,(32):30-30
[《升国旗》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小韵文,押韵上口的三句话描述了校园里升国旗的情景,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王丽老师执教该课,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以趣促读,以读激情,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一)(联系电视剧导入新课,生自读自悟)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表达的意思。生:这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到隆中草舍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的故事。师“:茅庐”怎么讲?生: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草舍的意思。师“:顾”呢?生:拜访。师:题目里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讨论一下。(生讨论探究)生: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生:我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生: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题目里的“…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音乐声中,教师引入导语:“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和作者老舍先生一起到内蒙古草原走一走,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缔丽景色,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音乐渐停,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做简笔画:草原、蒙古包、溪流、野花…·’·)师:作者抓住哪些语句表现草原的美?谈谈感受。(生答,略)师:作者笔下的草原就更美了。这么美的文章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呢?看谁读得最好!(学生七嘴八舌大声读)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想法呢?生:我想唱…  相似文献   

20.
(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里有个句子表达了“我们”看到翠鸟后产生的一种心愿,强烈流露出“我们”深深喜爱上了翠鸟的思想情感,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句话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