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基于12C原予核的口粒子结构观点,在多重散射的Glauber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入射能量为Tr=597、698Mev12C处于2(4.43MeV)和3^-(9.64MeV)激发态下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20 Ne核的α粒子结团特性,用多重散射Glauber理论得到p-20 Ne核弹性散射振幅的理论计算公式,从理论上计算入射能量为800 MeV的p-20 Ne弹性散射微分散射截面对散射角的分布,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对20 Ne核的α结构进行检验,为进一步完整建立20 Ne原子核的α粒子结团结构模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框架下,使用跃迁密度方法和三种N湮没势,计算了入射动量为309.4MeV/c的反质子在12C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得甚好。  相似文献   

4.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框架下,使用跃迁密度方法和三种NN^-湮没势,计算了入射动量为309.4MeV/c的反质子在12C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得甚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双粒子深度非弹性散射问题,引用了同时编时算符T′,将双粒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多维流算符乘积按同时编时展开.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概念 ,引出了自由核子的结构函数并给出了其具体的函数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卢瑟福的一些表述出发,结合相关科学史料,浅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前因后果,指出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的发现才是该实验的真正历史价值所在,提出将"α粒子散射实验"更名为"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同时对卢瑟福及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物理学史料,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在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发展中所作的伟大贡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对α粒子散射进行模拟,对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较强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的实验过程利用动画和3D来演示,数据利用EXCEL处理,并生成各式图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背景、实验过程和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卢瑟福作为物理学家具有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怀疑、勇于创新、严谨与自信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期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上个世纪初,卢瑟福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由此开辟了原子核物埋的新领域,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原子结构的“入门”.高中物理教材中,α粒子散射实验是重点介绍的内容,但由于中学一般较难开展此类实验,教师常采用看图讲“实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静态”的物理事实.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宅被动地接受结论,机械地记忆.  相似文献   

13.
就“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诸如“为什么用金箔作靶”、“卢瑟福获取α粒子散射的精确数据的方法”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杨榕楠 《物理教师》2009,30(2):29-30
新课程人教版物理选修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不同元素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Q.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对这段话提出了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确定原子核的电荷的?这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本用不同方法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将有助于《原子物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1.4AGeV能量下氪束流与核乳胶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对论性α粒子的出射几率及其角分布的初步测量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深入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探讨这个著名实验在实验设计思想、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给我们今后研究物理实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陆光华 《物理教师》2008,29(8):17-17
α粒子散射实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10个实验之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讲解此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α-Fe2O3纳米粒子的结构与性质,着重综述了α-Fe2O3纳米粒子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固相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以及微波法等,并对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指出了α-Fe2O3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α-Fe2O3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