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教学论”的出现根本上得益于教学的生活属性,教学生活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这一理论的基本方法,“生成性的教学”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致力于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生活教学论”,体现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变革趋势,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若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学论存在两种状况,一种侧重“文本”研究,另一种是“回归教学生活”的事实研究。教学现象及其规律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文献中。教学论研究者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论研究的根本方法应该是实践研究的方法,归纳体系和演绎体系都要重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说:“作为一门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鲁洁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品德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何实现这一课程意义呢?笔者结合执教的《我想要我能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6.
房林玉 《教育探索》2008,(12):23-24
“教学论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迷失于教学的观念世界中,而失去了教学的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中的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教学论的发展,更不利于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论研究陷入了困境。要走出困境,教学论研究必须面对教学事实本身,要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理论研究的原初点在于活生生的教学事实,教学论要由纯粹的观念世界向教学事实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7.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同时也是人类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知识观也必须实现这一转向。由此,作者提出“生活知识观”的范畴,然后对其进一步阐述。生活知识观的思维方式或立场是存在论、生活论;选择论;生成论、创造论。生活知识观的内涵是:知识来源于人的生活,通过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为了人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意义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存在论的高度反思价值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大研究论域。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在“本体”论上把价值与自由、价值与时间关联起来,在认识论上把价值与事实、价值与认识分离开来,在方法论上把价值与科学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指明价值在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本体论地位,深层次说明现代性的价值意义与问题,预测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命运,从而维护人类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反抗人的价值的外化和存在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论研究的三个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 ,教学论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论研究还存在一些迷失与错位。迷途要知返。教学论研究未来可选择之路 ,应当是走向“中层理论研究”、走向“本体研究”、走向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指以教学生活世界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走出教学论研究误区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教学生活世界中诸多生存问题和生存矛盾的内在要求,它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辟了新的问题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践智慧是教学论本应具有的学科特性,然而教学论在其科学化的进程中缺乏对人的生命完整性的关照、对教学生活世界的关注以及意义世界的追寻,丢失了实践智慧的品性,陷入发展的迷途。教学论如何着眼于人之生命的完整性、根植于教学生活世界、深度阐释教学的本真意义,是其在新时期拥有实践智慧、走出困境需要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寓于生活之中并推动着人类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交往生活是教学的存在形态,也是实现教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式。重视教学交往生活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教学之所以需要哲学,是因为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教学研究,且作为思想资源促进教学理论的进步。哲学还具有帮助教师形成教学世界观的作用,促进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人的世界、是探究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哲学指导教学研究的功能不能替代具体学科的作用,研究者借鉴哲学成果研究教学问题,要注意运用的条件。当前在教师培养上,虽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缺乏哲学对教师的涵养。这种缺陷不仅影响到教师对自身教学生活的领悟,也影响到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学习哲学以形成教学生活理想和宽容态度,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论学科建设应在教学理性的指导下重新思考教学存在,要走出方法上唯科学和理论论证中以逻辑代替实证的误区,从教学存在、教学论研究范式、教学论接继发展、教学理论传播四个层面上关注教学论的发展,重视教学论发展的智力基础和现实基础,研究教学理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生活认识论实质上是一种“人论”或“存在论”。其中,“自我认识”是其基本特性,“实践”是其内在精髓,“理解”则是其方法论基础。在生活认识论的视野中教学评价的理念表现为:教学评价标准的生成性、教学评价功能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学评价客体的生活性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就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了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生命教育的目标、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在《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英语学科人文性较强的性质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接着阐述了英语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探讨《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教师立足教材,选择恰当的生命教育角度,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生命教育;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对生命意义的领悟。最后提出两个思考:教学相长,师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施生命教育必须以英语语言学习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