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歌剧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已经成为一朵璀璨的花朵,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歌剧《苍原》创作于1987年,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一部黄金著作。其中这首《情歌》就是其中的主要唱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贯穿整部歌剧,每一乐章都有出现,笔者将对于该歌剧进行简单介绍,并且从作品的情感处理、气息控制两方面分析其中的演唱技巧。此唱段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拿它来作为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从1600年最早的歌剧创立者佩里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19世纪奥芬巴赫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大约有20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但这两位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歌剧大师,在具体写法上有着鲜明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歌剧作为当今世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丽和艺术欣赏价值。它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服装、舞美、表演等多种高级艺术门类于一体,接受了几个世纪漫长的考验与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夺目耀眼。在19世纪时期,产生了大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剧,而这些歌剧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当今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的主要剧目。其中,《茶花女》正是闻名于世的经典歌剧。它的创作者朱塞佩·威尔第正是19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本文将从戏剧性以及音乐表现手段对《茶花女》进行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声乐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中民族歌剧的起源展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态,为我国的歌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歌剧发展经历了相应的时期,涌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声乐教学在不断发展,其中也是跟随这歌剧创作的脚步。在其中涵盖了剧本文学、歌曲演唱和歌剧表演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对于中国声乐教学都是一种带动作用。现阶段,高校忽视了民族歌剧的教学,其中涌现出了相应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民族歌剧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民族歌剧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歌剧重唱是歌剧音乐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歌剧音乐戏剧性的最活跃的形式因素之一;它在歌剧艺术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歌剧重唱是一种外来形式。它在西洋歌剧中,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因此不但成就辉煌,技术完备,而且就单其类型而言,也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从颓然到繁荣一步一步走来,而其中曾轰动全国的中国民族歌剧之一就是《江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1964年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了歌剧的舞台,并创作了歌剧中的部分唱段,共完成了一千多场的演出堪称中国民族歌剧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其中歌剧中的著名唱段我们熟悉并传唱的有《红梅赞》、《绣红旗》以及《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作品.五代江姐含情传唱,历经了半个世纪却依然可以振奋我们的心.本文将从歌剧《江姐》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人多方面的分析可以让初学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以及爱好者更好地把握歌曲进行演唱.  相似文献   

7.
所谓“美声唱法”,又称为“意大利唱法”或“西洋唱法”,它是伴随着西洋歌剧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一种歌唱艺术流派。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现存的最早的歌剧《犹里荻茜》的曲作者、著名歌唱家卡契尼 ,提出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美声唱法的美学和技术要求 ;在他 16 0 1年出版的声乐作品集《新音乐》的前言中 ,他又进一步提出 :歌曲不仅应该是美的 ,而且也应该是表现戏剧性的 ,其中花腔不仅是装饰性的 ,而且是应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卡契尼在为美声唱法进行美学及技术定位的同时 ,也为歌剧的表现内容定了位。声音要想洪亮 ,发音各共…  相似文献   

8.
詹棉棉 《文教资料》2012,(29):62-63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歌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众多的艺术元素于一体,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中国现代歌剧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欧洲文艺复兴歌剧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大国,其歌剧原创灵感是源源不断的。在中国新世纪的原创歌剧发展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同时吸收世界多元化歌剧创作元素,是我国原创歌剧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旨在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歌剧中的音乐形象是整部歌剧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中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对整部歌剧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著名的歌剧中,但凡声名显赫的都有其著名的音乐形象。歌剧《弄臣》便是依靠男一号里格莱托错纵交织的角色塑造奠定了它在西方歌剧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威尔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歌剧创作特点入手,对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42周年了,这部脍炙人口的歌剧,不仅在解放战争中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我国新歌剧艺术开辟一片新天地,而且它已流传到西方和东方,在苏联、捷克、日本等国,曾改编成话剧和芭蕾舞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它的创作和演出已  相似文献   

13.
宣叙调是歌剧演唱的组成部分,但最初的宣叙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一种演唱形式。在歌剧演唱中,宣叙调的演唱是不能回避的。尽管它没有咏叹调那样优美,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的价值必须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应把它当作完美的歌剧艺术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林志超 《文教资料》2009,(32):89-90
莫扎特倾心于歌剧创作,他意识到了意大利正歌剧一味炫技的弊病。莫扎特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在歌剧创作中尝试冲破当时森严的声乐等级制度,男声声部与角色的对应关系在其成熟期的多部经典歌剧作品中形成了新的局面,其中歌剧《唐·璜》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王拥军 《中国教师》2014,(Z1):184-185
<正>合唱是歌剧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担负着歌剧表演中戏剧发展的重任。在歌剧中,合唱同样可以按照声部类别划分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按照声部数量则可以划分为二部、三部、四部合唱。但歌剧合唱更多侧重于音乐的戏剧性,参与合唱的各声部其实是与一定戏剧情境中活动的人群相对应的。作为合唱它必须反映这些群体的思想、意志、情感和动作、必须承载相应的戏剧使命,从而成为歌剧整体结构和戏  相似文献   

16.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融合古代诗歌的现代歌剧的新型歌剧,吸收了国外歌剧的综合表达方式,是一部本土原创的优秀作品。整部作品的人物、音乐、演唱、表演等方面拥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具备极强的艺术性。它展示出十足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中国妇女的美德。在我国的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重唱是歌剧中的重要形式,它以其多声部织体的音乐结构与特定的人物关系紧密相连在同一时间段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推动戏剧情节不断发展的特点,成为歌剧艺术中音乐与戏剧表达的关键因素,对于歌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歌剧发展史上,将重唱作为歌剧艺术重要戏剧表现手段的革命性作曲家是莫扎特。他之所以重视歌剧重唱的创作,是因为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它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歌剧演唱是运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其中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音乐模式,如宣舒调、咏叹调。歌剧的演唱强调声音的起伏、戏剧性的变化、情感的表现、激烈的冲突、强烈的对比以及歌剧整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王欣 《文教资料》2010,(5):98-99
歌剧是人类音乐实践最灿烂的成果之一,它的形成、发展、演变与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要全面研究歌剧,必定要探究社会历史大环境对歌剧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本文以歌剧发展中心的五次转移为线索,借鉴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角度.探讨歌剧发展问题.旨在更完满地认知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