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叙述的产生和叙述者、听者的互动以及文化语境,将叙述看成是一个言语行为,探讨作为言语行为的叙述的合适条件,并辅以具体例子说明叙述如何实施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开始,认为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是科技时代理性对文学创作进行渗透的结果。从表面上看,“零度写作”拒绝了传统文学中的虚拟式写作和命令式写作,拒绝表现意义,但这种完全没有情感的、完全理性的机械式写作实际上已把文学推向科学理性的思维范畴中,因而丧失了文学本身的存在价值。在科技时代里,文学仍然要以探寻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己任,因此,作家要当心科学理性的陷阱,保持“本心”而拒绝“机心”。  相似文献   

3.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是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文艺学习》"编者的话"通过"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编者的交际意图。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效果,从而揭示"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潜在的"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文学才能表达其内容、思想和写作的技巧。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分别是语用学与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本文拟从《三国演义》罗译本入手,主要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等效观对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了解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具体情境语境下人物对话翻译提供系统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他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春思"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春思"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林兰香>、<红楼梦>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春思"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出发,分析了"零度写作"背后的语言观.罗兰·巴特既强调了语言、字词、形式独立品质,即写作的零度,又肯定了语言的"介入性"的事实.但必须看到,零度写作和"介入"并不矛盾,准确地说,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前者是语言内部的,后者是就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言的:一切语言,一切文学都不能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写作或表达,都是一种"介入".  相似文献   

8.
关于《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目前被广大读者认可的观点有多种。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不同的读者由于人生经历、学术经验的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充满异彩。本文试从非言语交际因素的视角,选取主人公"薰子"的几处有代表性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解读,进而得出本人对主题的见解:薰子对男主人公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照顾彰显出了真爱在于点点滴滴无私的付出之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从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出发,探讨《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人物对话的语用阐述的适切性,分析其翻译是否达到了原文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通过国家计委对383种药品价格进行下调等措施,分析政府该次介入市场行为的背景、动机及影响,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歌是语言手段运用最为灵活的文体。而语用的相关视角,对研究言语行为背后的用意,对探究现代诗人不愿直露的幽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用学视角下,教师除了要重视现代诗歌中的指示语,还应该注意现代诗歌物象的突显义,以及诗歌创作的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林鹏飞 《海外英语》2011,(14):250-251,253
《杀人者》是海明威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人物对话占全文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故事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将运用语用学中的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从而揭示小说中三个受害者鲜明的性格特征,旨在证明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对诗歌译本风格的分析来说,内容/形式两分的分析法有忽略语法形式重要性的危险。而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结构是概念化情景的表征形式,"一个概念化情景的全值(full value)是其概念内容和我们构造或识解该内容的方式这两者的函数",诗歌译本中的语法形式(在概念化层面就是"我们构成或识解该内容的方式"所组成的架构)参与了文本意义和风格的建构。在阐明了用意象架构识解诗歌译本风格的可行性后,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登鹳雀楼》的几个译本进行了分析,并最后得出结论:利用意象架构识解诗歌译本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容/形式两分分析法的缺憾,为诗歌译本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庚玉 《海外英语》2012,(4):143-144,163
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视角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同一种情景进行描绘时,不同词汇和句法选择,即不同的表达式都会展现出在译者的认知域里想要突出表达的内容。框架理论在翻译现象研究过程里,尤其在不同翻译文本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于Snell-Hornby所说的,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而是着眼整体、重造格式塔的过程。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对《牡丹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看不同译者在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如何理解文本内容,重塑人物角色。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冷香丸和薛宝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作者刻画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香丸的配制包含了一种哲理:自然之巧方掩盖下的人的毅力与耐心,这正是宝钗所具有的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格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在《玩偶之家(节选)》中,作者通过“对话”完成了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足见“对话”在戏剧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教学时可从对话对主、客观叙事的作用着眼,探析对话在推动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的发展、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完成小说主题的构建等方面的特点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风景》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衷作之一,给读者呈现了。零度情感”之下的客观化写作.本文试图从作品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写作手法入手,探究在这一叙述下的作品通过“距离设置”实现客观化的方式以及知识分子审视目光之下“零度情感”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