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屈原的《离骚》,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指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汉文学史纲要》)《离骚》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对《离骚》独特的艺术构思,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影响极为深远。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诗经》列为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诗经》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五经"之一。个中原因就在于诗歌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王逸在论屈原的《离骚》时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喜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经序》)梁朝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更是一语道破了天  相似文献   

3.
《离骚》描写本草有22种,其意义在于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效果,这种描写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也真实地反映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诗经》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原始的近乎功利主义的,而《离骚》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文学的,属于审美范畴的。  相似文献   

4.
《荀子.大略篇》和刘安《离骚传》撇开诗乐之隆的《大雅》《周颂,》而独将《国风》《小雅》并列标举,正面肯定其中的“好色”与“怨”等带有强烈个体感性色彩的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把《诗经》带入了情感艺术的评论视野,突出和张扬其文学性的情感审美特征,在《诗经》文学阐释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楚辞》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楚辞》多是南方诗人的歌赋,《诗经》多是北方民间的歌谣。古人在诗词歌赋中,常藉草木特性以针砭时事或咏志抒怀。《楚辞》中更是常用植物寄喻言志。如人们所熟知的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比君子,以恶木喻  相似文献   

6.
最早指出《离骚》与《诗经》承传关系的,是汉武帝时的刘安。他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班固《离骚序》引)连对屈原颇有微词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到了东汉末年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则从“比兴”艺术手法这个角度,突出了《离骚》对《诗经》的承传关系。到了南朝的刘勰,作《文心雕龙·辨骚》篇,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楚辞》与《诗经》的承传关系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认为屈骚是“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下面笔者将从主题表达,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神话继承四个方面阐述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文学点评文学点评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平凡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相似文献   

8.
《学子》2004,(2):48-49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名著,然而是“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作家是屈原,《离骚》是他的最伟大的作品,也是古代最重要的诗篇之一。  相似文献   

9.
1.文学点评 文学点评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从唐诗的辉煌到新诗的繁荣,著名的诗人与优秀的诗作似闪耀在星空的群星,熠熠生辉,让后人景仰。诗歌以其情感的丰富,意象的新颖,语言的精练而深受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人教版必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说:“欲通中国文学,最先当读《诗经》”,又说:“若使一聪慧之高中生,年龄在十七八左右,获得良师指导,可以不费甚大功力,而对于此两千五百年以前之一部最高文学,约可以诵习其四分之一,当无困难”。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将自己平时研读《诗经》的片言只语辑录成文,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离骚》与《史记》的文学精神,可以用浪漫与忧患概括之。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内涵并不相同。第一部份论浪漫,认为《离骚》的浪漫精神表现为超人间的神奇幻想及神话世界,《史记》则表现为直面人世的英雄理想和英雄世界。第二部分论忧患,认为《离骚》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史记》则表现为深刻的历史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思齐 《考试周刊》2009,(43):25-26
《反离骚》至宋以后引起了不少争论,辩护者与抨击者大都把扬雄对屈原的态度作为评价《反离骚》的标准。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反离骚》:首先《反离骚》开启了一种新型的悼文形式;其次,《反离骚》虽是拟骚。但已经摆脱了《离骚》的笼罩,扬雄在《反离骚》中输入了自己的时代精神;最后.扬雄的《反离骚》中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冀红霞 《课外阅读》2011,(4):213-2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先河。其内容、语言、表现形式来自民间,由宫廷的乐师、文人按民歌、民曲的乐谱加工整理、编辑而成;《离骚》由屈原个人创作,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先河,是我古代诗歌南集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写作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学的两座山峰。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史记》列为二十五史之首,此书无疑首先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史记》更多地以其文学成就名世,这种情况由来并非一朝,从唐代古文运动开始,历代评家谈到“文”的时候,总是首肯于《史记》,宋元明清有多少作品取材于《史记》不去提它,单是明清之际的评论家将此书与《诗经》、《离骚》以及杜甫诗并列在一起这种现象就很耐人寻味。衡量一本文学著作的标准居然是看它是否合乎“史公文字”,近人更高度赞扬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文学结下这不解之缘,其奥秘何在呢?这也是吸引历代学人的研究课…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屈子之文,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尤难读者,在中间求女见帝两段。……学者能熟玩而神会焉,则《远游》、《天问》诸篇自可迎刃而解”。①正因为它是《离骚》中一大难题②,故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仅以哀高点无女为例,  相似文献   

19.
一、古典诗词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1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离骚》 1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名。战国·屈原《卜居》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乐府诗歌《长歌行》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