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环境分为正式语言环境和非正式语言环境,母语习得首先是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在潜意识下进行的,整个母语习得进程是一种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幼儿在入学之前就能够组织并非常较为通畅的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非思想交流),这充分说明非正式语言环境(开放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纵观人类语言发展,不论语种如何,习得进程莫不如此,也正是有了这个过程,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是两种最基本的交流形式。现实中人们往往过多的偏重于语言交流,忽视了非语言交流在交流中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且各国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和含义也就有所差异。因此,了解非语言交流的作用及特点,掌握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及文化差异,是正确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交流的前提,也是优秀商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脱离非语言的单一语言行为无法进行有效商务交流,而脱离文化孤立地看待非语言交流也难以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凤华 《海外英语》2011,(12):260-261
该文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在跨文化交往中非语言交流所起的突出作用。从非语言行为在日常社会的实际事例来讨论它的实用性,并从理论角度介绍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既为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所接受的,而且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来论述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一样在跨文化交往中的所起的作用及其意义。该文也对日益频繁的不同文化交流所遇到的非语言交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非语言交流作用、注重个人仪态和举止,让非语言交流积极地为跨文化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4.
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非语言交流具有无声、易理解等特点,能够为不同国家交流提供支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往来频繁,如何利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增强两国之间文化、经济交流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对非语言交际行为作用进行分析,并以具体案例分析如何运用非语言交流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弛 《海外英语》2024,(2):85-87
委婉语是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语言交流过程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语言交际功能。汉语运用得体与否是一名汉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反映,而运用委婉语则是汉语交际成功的一种表现。该文希望通过中英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能够帮助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减少语义、语用错误,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玉凤 《山东教育科研》2014,(15):I0002-I0003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走向深入,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交流触合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作为人类文明记录与传播载体的语言,正越来越发挥着其无可取代的巨大作用。如此一来,学习和熟练运用一门非母语语言,对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人而言,就显得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与民族间文化的多元性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语言交流包含了文化交流,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本文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渗透,并提出相应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非语言人际沟通是师生利用非语言符号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是师生间除语言人际沟通外的又一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师生间顺畅的非语言人际沟通有助于师生间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这将大大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非语言人际沟通的流程非语言信源是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拥有者,也是师生非语言人际沟通的起始过程,它既可以是教师的丰富的非语言信息,也可以是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师生均可成为人际沟通的非语言信源。师生的非语言信源所拥有的信息通过身体语言、人格…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体育课上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语言交流在教学中一直是被重视的,而非语言交流则往往被疏忽。这两种交流形式都是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其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本人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中非语言交流的形式,谈几点体会。 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姿态、手势、表情、目光等都属于一种无声语言,这种无声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是有声语言难以阐述清楚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非语言交流的形式,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语言交际无法替代的。Birdwhistell在对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重进行估计之后,认为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而语言在人际交流中所表达的信息只占不超过35%的比重。文章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功能、特点几个方面加以介绍,以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非语言交际对人们交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交流得以实现的,信息交流又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最主要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语言,即用非语言行为来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有些情境里,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其  相似文献   

12.
非语言交流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别、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模糊性。本文将主要分析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以及南亚地区非语言交流的表现形式.作者将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进而阐明在与南亚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力求在交流过程中增强文化耐性,尽量减弱或消除这种模糊性多造成的误解,并试图说明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对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当今多元文化并存局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此过程中举足轻重,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英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需创新改革以应对时代的发展。通过分析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并强调多元文化内容,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方努力,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举措将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如今,在高速交通的快速发展下,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短、交流更多,形成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与此同时,作为国际主流语言——英语,也逐步成为重要的沟通媒介。在文化渗透逐步深入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再是以往的语言型教学,英语越来越成为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的工具、本文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缺乏对文化素养贯彻现状,分析原因,探求对策,期望能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思想、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主要通过运用言语语言来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借助非言语语言来弥补或丰富言语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不足、不便、不当之处,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更加地完善有效。尤其是在肢体语言、服饰语言、教具语言等非言  相似文献   

16.
黄颖 《考试周刊》2014,(54):87-88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环境下,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交际和跨区域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成为有效交流及沟通的必要工具和手段,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英语国际化形势下的外语教学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英语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它已不只是属于英美本族,更属于所有使用它的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对于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就必须充分考虑英语在其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环境下的使用、发展及其变化等特征,还要给予各种英语使用者及英语变体以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交流的障碍也开始显露出来,在这其中双方语言文化差异起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各种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独特性,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则构成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奇妙的领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频繁,从而使得第二语言习得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多元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汉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之一,引起了众多非母语学习者的兴趣,然而,汉语的习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具备的独特语言类型特征。因此,从语言类型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汉语习得中的难点是极其必要的。本文主要对语言类型和汉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在语言类型视角下认识汉语习得的必要性以及语言类型对汉语习得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关系,重点论述汉英非语言交流的差异及在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