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将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连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缩短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本质内涵。本文以此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实施激活数学经验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颇有感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好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再动手测量、画图,理解意义后又组织练习,学生对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较深,可其中一个环节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障碍。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孙庆亮 《考试周刊》2013,(34):73-73
<正>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38~3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二、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生活中图片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然后通过例1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再结合例2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具体画法。三、教学目标1.认识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54-15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它是指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形象地显示出比例的基本内涵,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所以,整节课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让学生深刻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本质属性——形状不变.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概念  相似文献   

7.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讲述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P38~39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课例。意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提升思维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等。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1.
刘霄  刘福 《教育论坛》2006,(1):41-42
山东省初中数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在第二章相似形中新添了第九节《位似图形》一节。新课标的要求是: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3.
<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和性质,在本单元也已经学习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丰富和加深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已有认识,体会比例尺的本质就是图形缩小或放大前后对应长度的比;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MP-lab又名万用拼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软件,是专门为小学数学教学而设计的一个实验平台。它不仅能绘制静态图形,帮助教师解释规律和定理,还能轻易地显示图形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变化的规律。MP-lab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视化,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共同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实践表明,MP-lab教学平台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是有益的,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中。  相似文献   

1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韩莎莎 《山东教育》2012,(14):41-42
所谓图形建模,就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等数学知识还原、分解,实现文本和图形有效结合,以图形建"模型",用学生之所长解学生之所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尝试着引领学生运用图形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援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援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更多地从儿童的立场、视角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立场教数学,就要紧贴儿童的心灵层面,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现状为前提,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内容,和儿童一道去探索新知识。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时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方式。下面通过案例——两位教师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不同教学架构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