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瑾 《今日教育》2012,(7):88-88
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虽然河豚有剧毒,但由于其味道十分鲜美。还是吸引许多热爱美食的人“拼死”吃河豚。  相似文献   

2.
河豚     
《红领巾》2008,(2):40-42
河豚是种非常美味的鱼,可惜(xī)有剧毒(jù dú)。从古至今,拼(pīn)死吃河豚的人数(shǔ)也数不清(qīng)。不少人就为了贪(tān)吃一口河豚肉而丢了性命(xìn mìng)。可以想象(xiǎng xiàng),要是河豚没有毒,早就被人吃光了。  相似文献   

3.
河豚     
《甘肃教育》2002,(5):34-34
有夫妇闻河豚甚盛,谋买尝之,既治具,疑其味毒,互相推诿。久之,妻不得已将先举箸,乃含泪谓夫日:“吃是我先吃了,只求你看顾这两个儿女,若大起来,教他们千万不要买河豚吃。”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冒死吃河豚”,这话真不假,无论是其同类还是智慧的人类要吃河豚,都有为贪嘴牺牲的危险。因为刺河豚受到攻击时,不仅变得体态怪异,满身是刺,而且其内脏和血都有剧毒,就是攻击者吃了它,也难免中毒而死。因此,食河豚者可要小心了。刺河豚又称“气球鱼”。在鱼类动物中,它以奇特的身体结构、古怪的行为而著称。刺河豚平静时和其他的鱼一样,一旦遭遇天敌的攻击,犹如变魔术一样,身体立刻膨胀两倍之大,圆乎乎地像个球,满身的刺都竖立起来,跃跃欲试,这副模样令攻击者望而生畏。你知道它是怎么把身体变成球的吗?原来,刺河豚的胃不管消化,只管…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不吃河豚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无."日本人深知河豚鲜味,把河豚视作"鱼中之王".数以万计的人甘冒生命危险吃河豚,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死亡.一首古老的日本短诗说:"昨夜共君食河豚,今朝我来扶尔榇(棺材)."河豚既是美味又是死神,这便是河豚对人们的诱惑.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不吃河豚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无。”日本人深知河豚鲜味,把河豚视作“鱼中之王”。数以万计的人甘冒生命危险吃河豚,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死亡。一首古老的日本短诗说:“昨夜共君食河豚,今朝我来扶尔榇(棺材)。”河豚既是美味又是死神,这便是河豚对人们的诱惑。河豚的毒素集中于卵巢、肝脏、肾脏、血液、眼睛、鱼鳃及皮肤中,这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药之一,l克河豚毒素的毒性是1克氰化物的1万倍。只要误食1毫克约针尖那么大小的毒素,数分钟内人就会死去。一条中等大小的河豚体内的毒素,可以毒死30多人。奇怪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中…  相似文献   

7.
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虽然河豚有剧毒,但由于其味道十分鲜美,还是吸引许多热爱美食的人"拼死"吃河豚。为了品尝这人间美味,平时对吃不讲究的我,一放暑假就踏上了寻觅河豚之旅。一大早,我骑着小电驴,狂奔张家港片区最东面的长江口岸——张家港渔业队。谁知道风尘仆仆几十里赶到那,又是当头一棒!"现在是长江禁渔期,河豚,早没有了。要吃去大酒店吧。"在渔船上闲聊的渔民这样回答我。按照几个渔民提供平时经营长江河豚的酒店,打去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店里没有正宗的长江河  相似文献   

8.
黄大权 《云南教育》2008,(10):18-19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习作一要具体,二要通顺。这两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为把作文写顺,教师常用的方法是“仿写”;为把作文写具体,教师的方法还是“仿写”。“仿写”是学生习作起步训练的重要“拐杖”,这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学生需要怎样的拐杖?拐杖是怎样一步步丢掉的?如搞不清楚,一味地仿写,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仿写作些改进,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的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作文教学,“两无”现象害苦了我们的学生。一是习作教学的无“序”,或者说习作教学“序”的不明晰以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随意性让学生吃了为习作而习作的苦头;二是课外积累的盲目无“的”。多读书固然是好事,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读亦读的现象也让学生难以找着阅读的“北”,所以读和写的成效都不大。低年级孩子也一样,如何完成五万字的阅读任务和有效的写话练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短短数百字,写活了一位“金爷爷”。习作从笔名之多、学问之深、藏书之丰、笔耕之勤等四方面落笔,具体而生动。读后,让人想为汉语言的纯洁、为语言文化之树的根深叶茂,做一个像“金爷爷”那样锲而不舍的“啄木鸟”。  相似文献   

11.
不少教师认为实用性习作好教:学生有生活经历,有话可说;想象习作难教:写什么,怎么写?真不好“想象”.其实,教学生学写想象习作的前提是教给学会想象.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但和空想又有所区别.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强了,认识世界的角度广了,想象习作往往带有了“实用性”.在现实中想做而又做不了,希望实现而又无法实现的事,往往通过想象得到满足.可见,只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积累,作文并不难教.  相似文献   

12.
学生习作常患写不具体、缺乏个性、语言干瘪的毛病,如何疹治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方子是习作练“三真”。1.真记实学生习作写不具体,是因为缺少观察与积累,手头没有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大作家都惊呼“故事好编,细节难寻”,况乎儿童!其症因正如清人唐彪所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如多读乃籍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求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学期习作目标课标关于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定位是“写话”而不是习作,我们绝不能按习作的要求来教写话。能写出一句到连续的几句话,这就是写话,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觉得写话不难。我们要着力培养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4.
吃河豚     
李莉 《班主任之友》2004,(11):58-58
河豚味道鲜美,有人非常喜欢吃,但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人中毒。一位著名作家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数人相聚,其中一人说:“有人送来了河豚,谁先尝一下?”俗语说“想吃河豚又怕死”,无人自告奋勇,于是有人建议:“桥头上有个乞丐,我们不妨让他先尝尝。”于是,烧了一锅河豚汤,送给乞丐,说:“这是河豚鱼汤,送你一碗。”乞丐道谢,伸手接了过去。大家耐住性子等了一会儿,再悄悄回到桥头一看,发现乞丐安然无恙,便回来大胆饱餐一顿。吃完后,这几人得意地走上桥头,问乞丐:“刚才河豚鱼味道不错吧?”乞丐反问道:“你们已经吃过了?”众人说:“吃了,味道…  相似文献   

15.
一、激发兴趣,点燃习作的热情兴趣是习作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生习作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写的境界,就能以写为乐,苦中作乐。1.不做限制,敞开心扉,培养习作的兴趣。学生  相似文献   

16.
范超 《甘肃教育》2014,(9):43-43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有的师生而言,也颇有“难于上青天”之感。老师“头疼”,是因为不知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写好习作;学生“头疼”是因为他们在习作时往往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还是只能挤出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来。有的学生甚至一听到要作文就产生畏惧和厌恶感.于是“横眉冷对方格,俯首甘咬笔头。”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这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正>审题要点分析本单元习作内容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同学们“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还记得吗?上个学期同学们围绕“留心观察”“细致观察”,也曾练习写过自己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而本次习作,重在要求同学们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习作要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你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如果了解不多,可以做些调查访问工作,也可以直接拜访一下“名人”,然后写一篇习作。拓展思路写家乡的“名人”,可以是各行各业的有突出业绩的能手;也可以是道德品  相似文献   

19.
习作要求把自己最爱做的事情写下来,要写清楚为什么爱做这件事,是怎么样做的。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七。习作指导如果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学们可以很容易地说出一大堆,踢足球、小制作、上网、养花、拉琴、照相……可让你面对着作文本,选择一件你最爱做的事情写出来,你心里的“底气”还那么足吗?其实,只要我们抓住对所做事情的“喜爱之情”进行选材和叙述,写和说就会变得一样容易。落笔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做这件事吗?如果喜欢,我是怎么喜欢上这件事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帮助或意…  相似文献   

20.
现象之一:这是一节如何写人的习作指导课。教师用毛笔字把范文《我的妈妈》抄写在三张大白纸上,范文上还用红笔作了许多批注。教师以范文为例,要求学生分三段写妈妈,并以范文中“妈妈右嘴角下有一颗黑痣”为例子,重点指导了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来写。在习作指导中,有两种模式最具有普遍性,一种是上述的“保姆式”:教师以范文为重点,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怎么写.定好框框,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如同做填空题。结果是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一写妈妈,每个人妈妈的脸上都有“一颗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