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 ,语文教学的倾向是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学课文与做作文毫无关系 ,其实语文课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文章 ,通过分析引导 ,能使学生从中悟出写作的门径来。生活是写作之“源” ,这是常理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语文课本比作写作之“流” ,利用课本这个“流”来引导学生写作 ,能使学生思维畅通 ,受益非浅。一 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给作文命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给人以启迪。首先 ,课文中许多名言警句其实也就是一个个明确的课题或论点。如写忧患意识就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2.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阅读费时费力,写作举步维艰,结果使写作成了学生头痛、老师棘手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办法是开“源”畅“流”。也就是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这样循序渐进,就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的境界。一、开直接生活之“源”,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借鉴课文有意观察…  相似文献   

3.
韩桂军 《黑河教育》2011,(12):21-2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从作文的“源”问题与培养学生良好写作心理入手,引导学生多层面关注社会“源”,多角度感悟生活“源”,多方位把握审美“源”,多形式开发激励“源”。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自主的灵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师的“教”的角度来探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通过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主要解决写作思维、生活观察和积累、精心选材、正确想象和借鉴等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试图通过教师的“导写”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一大扭转就是要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以为,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尤其严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我写,因为我想写主体性的根本是行动的自觉自主。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写作的习惯。反观我们学生的写作情况,实难让人乐观:大部分学生怕写、厌写、恨写作文,有所写作,总是“被迫”;有主动写作习惯的太少太少。其主体地位一直被悬置。笔者以为,要培养主动写作的习惯,需从两个大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写作兴趣,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二者又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每次作文,将眼光盯在一个"文"字上,重技法、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板一腔,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仍感到"无米之炊",没的写,假话、套话连篇.因此,作文教学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语言的"表达之源".  相似文献   

7.
语文写作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仍是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怕作文、厌作文,无话可写。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有任务感,是为老师写,为完成任务写,为考试得分写。一句话就是“要我写”。如何扭转这一现状,让学生写作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叹息“作文难,作文难……”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引起写作动机的关键,而写作兴趣又是写作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一切事物,所见、所闻、所爱、所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作文,离不开作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无内容可写,是学生最棘手的事情,让学生有话可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核  相似文献   

9.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10.
杨坚 《教师》2020,(4):17-18
写作文,对资源有限的农村学生来说,是无法言说的痛。而写作教学又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一手好文章,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英 《小学语文》2012,(1):51-53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是一块薄弱之地。学生“怕”写:对农村丰富的写作资源视而不见,生活单调、枯燥,资源匮乏,无表达的冲动和交流的愉悦感。教师“怕”教:教师为考而教,作文教学模式僵化,不知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其实,农村地区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如何正视农村资源特点,帮学生找到丰富的习作活水之源呢?  相似文献   

12.
仲美娟 《现代语文》2011,(9):121-12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的初中生作文,更是“望题兴叹”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素材积累、说写合一、以改助写等成了作文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笔者不断探索、实践,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现将突破农村初中生写作“瓶颈”的实践过程与方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作文能力:作文能力是认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最终达到的目的。一、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提高俗话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必须是常流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想这源泉不干涸,就必须经常学习,获取他人经验,补充自己不足,才能学到新知识。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作文基本功,“教师既要精于作文之道,又要精于作文教学之道”。善写又善教是作文教学的鲜活动力。教师用自己的写作水平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引导作用,把自己的写作体会告诉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使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写作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仍是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怕作文、厌作文,无话可写。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有任务感,是为老师写、为完成任务写、为考试得分写。一句话就是“要我写”。如何扭转这一现状,让学生写作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呢?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性,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课标这一教学观念呢?本人认为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学生的作文让老师最头痛的是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尽管各种辅导资料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耐心引导,可一提到“作文”二字,学生们望文生畏,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实践证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情感基础;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关键;从借鉴开始写自己的作文是方法;重视习作评价是重点。  相似文献   

17.
陈宇春 《江西教育》2001,(11):34-34
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绕了一些弯路的我开始反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我想起了读初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每天做摘抄,内容随自己喜好,三年的摘抄本厚厚薄薄加起来也有十来本了,我把它作为成长中的一笔小财富,珍藏在箱底,至今还一直保持着摘抄的习惯。我想,正是那时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才有了今日对文学如此浓厚的兴趣。现在为什么不能把这么好的方法传授给我的学生呢于是,当新的一届学生到来时,我开始着重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开发生活宝库以为写作之源,挖掘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调动他们无法遏制的创…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小学的作文教学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触发点,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生活是一座富矿,生活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阅读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怎么写”,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学生被当作消极的接受知识的贮存器,造成学生作文脱离实际,对作文无激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