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成哲 《师道》2003,(1):33-34
这是一个学生辩论赛的辩题,像很多我们熟知的辩论赛一样,这样的形式也许并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可这一次,是几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跟高二年级学生的辩论,并且,论题是学生们自己挑的,初三的学生拿到了“我平庸,我快乐”这个用他们的话来说“最广泛地代表了学生想法”的正方观点。整个辩论赛中,高二年级的“学长们”显得咄咄逼人,可初三的师弟们却沉着澹定。比赛是紧张而激烈的,双方的表现都很出色辩论结束以后,我听到了在场的老师啧啧的赞叹声和一致的会心笑意,其中一个老师说,“这些学生,真了不起,真让我吃惊”。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班举行了一场“朋友是否越多越好”的辩论会。辩论会上正反方相互陈词、攻辩,气氛异乎寻常的热烈。虽然学生的陈词在思辨上还显得较为稚嫩,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思想火花在雀跃,犹如羽翼渐丰的雏鹰急欲搏击长空。这次的辩论会使我的激动情绪一直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细思量,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3.
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李刚编者按:值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之际,武汉大学法学院举办了“迪贝特(debate)精英辩论赛”,辩题是“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双方辩论颇精彩,因篇幅有限,现刊载的是正方四辩总结陈词。谢...  相似文献   

4.
辩论赛中自由辩论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6年新加坡举办了首届亚洲大专辩论赛以来.特别是1990年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时复旦大学勇夺桂冠、扬名狮城后,辩论赛迅速风靡全国,特别是在大中专学校掀起了历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的辩论赛热潮.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是因为文化的魅力、汉语的魅力.以及刚出现时形式新颖的新加坡辩论模式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辩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方式,常常打破一般的会话原则,产生出乎意料,充满机趣的会话含意,成为语言交际的较高级形式,这才是吸引众多辩论爱好者的真正原因.由于新加坡辩论模式的程序发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背诵已准备好的稿子,或充其量是一种针对对方的演讲、相比较而言,尽管自由辩论也是有“背”而来,  相似文献   

5.
辩论赛也叫赛场论辩。本文从攻防·谋略·应变三方面浅谈了论辩的技巧。以期达到通过论辩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继“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之后,全国高校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辩论赛,且每年都有几十名辩手参加全国性的辩论赛。辩手们在辩坛上儒雅的风度、机智的应变能力、娴熟纯正的语言表达技巧,深深吸引了各个高校的莘莘学子,以及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从而掀起了一场“辩论热”。随着辩论热的不断升温,一些有识之土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辩论赛,并潜心研究思考,撰文探讨论辩之道,取得了很大成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尝试着把辩论赛引人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效果很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下面我就从论辩的技巧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要谈辩论赛的意义,首先得了解辩论的意义,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性——从我们日常谈话中对某一观点的执拗坚持,到政党之间唇枪舌剑的总统竞选辩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辩论是无处不在的。议会制辩论起源于英国议会制辩论,井然有序却不失激烈,因此成为世界大学间主流的英语辩论赛形式。"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比赛在1997年将英辩比赛引入了中国,对我国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学生辩手以及英语教学这两个视角试图阐述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在中国的的意义,并结合笔者亲身体验阐述此类辩论赛评判的主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答:曾有—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画什么都不像;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拿着她的口红在墙上画了许多看不懂的画,问我可否学画。对待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回答:毕加索有一次在看过儿童画展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用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我们并不一定要像歌唱家那样唱歌,但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歌;我们不一定要像画家那样画出传世之作,但我们心里一定有许多美好的图画。有时候我们也要对家长说:给孩子一方天,让他们去自由表现吧。  相似文献   

8.
栽很羡慕你     
辩论赛上你才思敏捷字字珠玑,新年音乐会上你风度翩翩优雅淡定,就算是在中午去食堂抢位子的人群中,你也挺拔得像一株小白杨,从容地戴着耳机听音乐,仿佛周围的喧嚣与你无关,醒目得让我一眼就认出你。我~度绝望地认为自己很不行。我以为自己只会慌里慌张弄砸所有的事情,“优雅”、“淡定”这些词语永远不可能用到我身上。开心了就会大笑,难过了就会大哭,我不懂得收敛,绝不可能像你一样给别人留下近乎完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辩题反方,美是主观感受。二辩:郭宇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欢迎你。”“大家好!我也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但是到底美不美,就要看大家的主观感受了。谢谢大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庄重威严的阵势,稳操胜券的气魄。“辩坛梦之队”九九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夺冠之旅,成为历史上一段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言必称之的坐标。那一年,最耀眼的似乎不是他,他不是最佳辩手。(一)辩论场上的“郭氏魅力”“……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就灭了!”辩论赛场是一个唇枪舌战剑拔弩张的地方,不过只要是他站起来…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顶嘴持反对立场。而我则不然,因为一次好的顶嘴远远胜过一场精彩辩论赛,因为顶嘴是孩子自发地向你提出挑战,而辩论赛往往是事先定好选题,孩子的积极性及斗志不同。辩论好比是一次赛跑,而顶嘴则是一场拳击比赛,不仅要使出全身解数,而且还要打倒对方。我在家中  相似文献   

11.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具有团队协作、唇枪舌剑、思想"外显"的特征。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引入辩论赛将有助于培训模式与课程内容的创新。辩论赛应力求辩题的适切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的指导性和学员的主体性。培训机构要做好方案策划、专题培训、团队组建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书香满屋     
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我读的书完全由自己的喜好决定。不对胃口的,就通通把它们扔在一边,因此,我读的书又非常的单一。我喜欢读小说、散文,尤其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和《孔乙己》,每每读到它们,心里都有不同的感触。每当我读到孔乙己因偷书而被人打伤时,总会忍不住哭出声来。读书并不在于读的数量多少,一个人一生能认真地读上几本好书比囫囵吞枣地读上许多书要好得多,就像人生需要时时回顾一样,好书也是需要不断重读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深入,辩论环节作为英国民主议会制的核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议会制辩论赛的盛行,不仅在于大学生可以在辩论赛中相互讨论与交流、促进思想火花的碰撞,更因为其公平性、正义性对传播、发扬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借篆意义。因此,本文就英国议会民主对议会制英语辩论赛模式的影响及其促进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培养世界公民的意义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议会制辩论赛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弗朗斯和罗布提出的理性讨论者十戒原则,及其对目前大学英语辩论赛沿用的议会制辩论模式的适用性,并结合“外研社杯”辩论赛的案例分析,指明议会制辩论过程中辩手的权利、义务和应该尽量规避的误区,希冀对英语辩论赛的参与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13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参加足球比赛。因为长得又高又瘦,像一根木桩一样竖在足球场地的正中间,加之对比赛的规则知之甚少,所以我既紧张又害怕,当然也有兴奋。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向我跑来,我模仿许多队友的动作,按照他们所掌握的技能行事。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自然和不费力气,他们脸上的表情清楚地表明他们对比赛都很投入。而我,却与他们相反,我缺乏别的孩子们所具有的那种投入和热情。这次比赛进行得很激烈。整场比赛,我们队始终处于下风,但是快到结束的时候,我们队将比分扳平了。我注视着在看台上兴奋地大喊大叫的父母们,他们有的在为子女加油,…  相似文献   

16.
大哥:最近一段时间.我不断听到一些关于读书有用还是无用的辩论,这使像我这样对未来还充满着幻想的高中生开始感到迷惘。 “念也考不上,考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这是最近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一家报纸报道说.湖南省的一个村子有4名大学毕业生,其中3名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的辩论赛●张义兵教育理论课是师范院校最乏味的课之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们也就习惯于昏昏欲睡地教、昏昏欲睡地学了。一天晚上,打开电视正好看到转播辩论赛,我马上被精彩的辩词所吸引。听着听着,突然眼前一亮,辩论的方法要是“移植”到我们沉闷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位学生写给我的心里话。——吴老师,您最近为什么不怎么理我了。在您眼里,我就像一根小草,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可您见到其他同学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嘻嘻哈哈的。如果您是放弃我了,您可以不管我。真的,如果您不理我,我也不理您。以后您的课我绝不发言。  相似文献   

19.
妈妈的眼睛     
我妈妈的眼睛既像月亮又像太阳。高兴的时候,笑得弯弯的,像月亮婆婆挂在脸上一样,我最喜欢了!生气的时候,睁得圆圆的,像太阳公公一样,有许多火花躲在里面一闪一闪的,我也最喜欢了。指导老师谭亮妈妈的眼睛$广东省佛冈县振兴小学二年级@刘振辉  相似文献   

20.
初二那年的暑假,我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那是高考恢复刚刚一年的日子,我的小阿姨如愿考进了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外语系,成了“文革”以后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外婆在以后的岁月里常常会说,是阿姨的头带得好,才使得我们后来纷纷考取了大学。其实,小阿姨只和我差十岁。年龄的接近,使我们曾经像姐妹一样的亲热。有一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吵着要到大学里去接小阿姨。真的,我被那个校园迷住了。到处都可以看到捧着书本慢慢散着步的大学生,那种悠闲和自信,让你的心痒痒的;食堂里有各种各样的饭菜,总有男孩抢着为小阿姨打饭;而小阿姨的宿舍就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