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管理观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 ,教育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办学行为的自主化和教育行政的规范化正在打破我国长期以来政府集投资者、办学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包打教育天下”的旧格局 ,构建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已呈必然之势。其中 ,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则是自觉性改革的先导。故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以期有助于我国教育管理的改革。谁来管———更新教育管理主体观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扩大 ,且出于对“教育属公共品”这一特性的认可 ,十九世纪以来的各国政府都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介入教育并承担起不可替代的管理责任。这在我国也不例外 ,但带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管治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丧失了获得主体性培养的权利,使教育者丧失了发挥主体性功能的机会,也使高校育人功能的主体性被社会所质疑。当代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亟需从"管治"模式转变为"善治"模式,这才有利于多元主体的互动,才能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化。第一,要构建高校行政部门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善政;第二,要构建教育者主体性:承担责任、积极回应;第三,要构建学生主体性:自治。  相似文献   

5.
日本、韩国、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定位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不相符,占据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导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逐步得到实施,学生社区逐渐形成。高校学生社区主体多元化形势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主体间性、主体共同性、主体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同主体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其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平等、交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步,更是教育主体的演变趋势。这种发展结果就是成人教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成人教育走向依靠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制的健康、长效之路。成人教育主体在本质上是成人教育利益的相关者,在成人教育主体不断演变的大趋势下,合理定位相关主体的利益份额,将有利于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主体教育管理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发展至今,己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尽管它在某些具体的方面也许还比不上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但是它具备发展成为最具科学性的教育管理理论的可能性。所以,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知识论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主体教育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主体教育管理理论的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有的关于大学定位主体的研究分析,大学定位是大学的自主定位。世界大学管理趋势、我国大学的实际以及大学校长自身优势与权力等均表明大学定位的主体实际上是以校长为主的大学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大学定位的主体,大学校长要从“职务校长”中解脱出来,走职业化的道路,要在大学定位过程中注重群体的力量,要具备相关的大学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学校对人才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就业,所以学校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斌 《教育与职业》2004,(26):32-33
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出现,因其覆盖面广泛,能够通过成本最小化来达到效益最大化,较为有效的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形成的限制,舒缓了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在总量和结构上的矛盾,满足了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管理不能及时跟上,显现出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对此颇有微词,尤其对教育质量提出质疑,对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政府融资平台理应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起点则应首先在于对其经济法主体定位的准确界定。经济法传统理论一般以政府、社会中间层及市场的三元框架作为经济法主体定位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政府融资平台在形式上属公司法人,在实质上又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同时也缺乏社会中间层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性。其实,政府融资平台在经济法定位上应属类社会中间层主体,以市场主体形式承担政府职能是其显著特征。这一定位是我国体制转型阶段的特有产物,是现有体制下的最优化安排。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一定位必然会在实践中遭遇难以克服的缺陷,也必然会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定位理论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文件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在近三年的教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正在进行着两个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学样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引导学生重视这个转变,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应推动和执行这一根本改变,学校的工人得培养一代跨世纪的新人,这样的人一定要富于创造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墨守陈规,所以高校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  相似文献   

17.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民办教育投资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炜 《农村教育》2005,(10):44-45
民办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和需求息息相关:中国有着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全国教育经费仅占世界的1.5%.可谓穷国办大教育。据报道,1985年世界各围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近年来.中国GDP的增长保持在7%以上,但与此相形见绌的是。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28%.反而比上年的3.32%减少了0.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后师范教育时代的专业化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离不开主体教育管理制度的支撑。主体价值取向的教师教育管理,倡导在教师培养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坚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与主导地位,倡导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尊重个体专业意向,激发主体能动性,构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制度空间。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着管理价值取向的“弱师范化”倾向、管理组织机构的非协同化区隔、管理评价标准的工具理性导向等问题。优化未来教师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确立凸显专业自主性的教育管理目标,建立利于专业协同的制度条件支撑,形成助推专业知识转化的能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主体性的支配下,个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唯一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性虽然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与科学的发展,但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