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以“空”类意象入诗,多着眼于把精神或心性置于宇宙的化融之中,揭示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审美至高境界,而不是人生世相的当下现实关注,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维田园诗歌中空山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王维(AD701-761)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是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过分地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将意象视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其田园诗歌中主要起到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而忽略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其田园诗歌中的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将应用用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于“空山”意象在诗篇中的认知功能加以描绘,并分析意象如何在同一诗歌文本中同其它意象发生互动,从而形成图形——背景分离模式,并构成王维诗歌的“以画入诗”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解读王维山水诗歌,“空山”意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表征,研究者多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各种内涵。以文化心理溯源方式解构其创作精神:正是独特时代背景、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造就了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空山”意境,成为后人赞叹摹写却终难企及的独特境界。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山水田园诗百余首,其中出现斜阳意象的竟有40首之多;如此高频率地重复斜阳意象,可谓亘古罕见。本文认为,过去治唐诗者,只注重王维诗中“深藏禅机”的一面,而忽略了蕴涵其中的深刻的忧郁,其实,王维置万物于斜阳幕霭之中,并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实体和意象系统及物我对应的悲剧关系;而斜阳意象,正生动而深刻地契切和具象了王维“空山不见人”的诗性精神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自然界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具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具有深长悠远的意境。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他用闲静渊泊的心灵状态,“触目而真”的认识方式,“不言言也”的表达技巧,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达到了思与境偕的美学境界。本文以《鸟鸣涧》等计为例对此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7.
从"水""月"意象中看李白的主体创造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李白诗作“水”“月”意象中分析诗人的主体创作心态:别样的“水”“月”意象孕育着生命的理想和自由冲功;“月”的被动态势凸现着诗人孤苦清寒而又拘泥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8.
黄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定意象,代表了走向家园的特定心理内容。废名喜欢黄昏,他的田园小说都是对“仍有价值”的当然乡土的精神回归,他的小说写作就当然地实践着一种精神还乡:首先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其次废名在家因视阈下追求的是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真实。在废名看来,乡土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被对象化的、对抗着存在于传统或现实肌体中一切理性或非理性之病症的理想结晶,是人类赖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一生写有二百多首汉诗。他的汉诗受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其中王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在王维和夏目漱石的诗中,“白云”的意象都很多,本文就试图从“白云”这个意象出发,来探讨夏目漱石对王维的接受。在王维的诗中“白云”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进而也是一种宁静心境的象征,同样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也有很多“白云”的意象,而且其中很多汉诗的意境与句法都与王维的诗相似,以此来表现一种宁静的心境或者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12.
如同世界教育一样,中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其具体形态上,它表现为由“教育救国”向“科教兴国”的转变,它以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的转型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剖析了“‘教育救国”论的主观妄及“科教兴国”论的客观合理,宏观地展示了这一嬗变的进程,从理论上对这一嬗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数学本身具有多元性。数学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当今数学教育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其价值具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赋”体的繁盛时期,很多作者都以神女为主题进行赋的创作,这类神女赋作品发端于屈原楚辞,都注重文辞华美,对于神女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带给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而赋中所体现的主题则是悲剧幻灭的,这是赋作者对于人生终极理想的追求却不得的悲剧命运观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这种悲剧命运观,使得神女赋的文学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