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或不合"己意"的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反应都特别强烈,随心所欲地对学生大发雷霆,训斥责罚,根本不顾及师德及师表形象,也极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自己这种失常行为的严重后果.其结果自然是课堂陷入混乱、教学节奏失调、正常教学氛围和进程遭破坏、教学难以推进乃至中断,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学中教师的"过敏行为"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新理念逐渐被教师所接受,以人为本,关注整体的人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我们反对教师越俎代疱,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也不赞成"审问式"的教学方式,即师生间频频的问答,场面热闹,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牵着,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我们提倡平等、民主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新知识对他们来说太陌生或挑战性太大,学生几乎无法探究下去,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搭建"脚手架",用它来帮助学生在现有能力下跨越高认知水平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在我们的教学中仍会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仍有部分老师重视培养学生得高分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信息教师,在课堂中我时刻铭记,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服务、一种引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在乎学生的反应,那他就会想办法调整或改善今后的教学;如果老师在乎学生的收获,那他就会思考很多问题,寻找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老师在乎自己的体验,那他就会想办法把身心融入到教学当中,享受这过程,提升这过程;如果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和自己的利益、进步捆绑在一起,那他就会更加用心思考,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否.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在现在教育界是一个热门话题,到底何谓"课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来解读: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餐.今天的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精心设计和搭配这份精神营养餐,才能使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充满愉悦地将其吃下去,并最终保证学生们不会消化不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老师们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全面领悟新教材改革的宗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一,有智慧的教育,是让学生能充分弘扬个性、独立工作、善于思考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完美自己的教育.二、教育价值的实现呼唤我们走上智慧教育之路.三、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智慧,就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结构的重建及教学的评价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模式意义] 数学教师常常会感叹:所有的课型当中,在应用题教学设计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但应用题仍旧是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水岭"之一.如果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回顾、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了"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其流程为:复习旧知→揭示例题→教师导学(逐步引导分析)→学生仿练.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学生难以"举一反三",思维较为凝固.原因在于"师带徒"活动以知识的传授为重心,以学生对教师的模仿为主要学习形式,相对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参与活动中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从而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我们在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了应用题"五步"教学模式:整合资源、挖掘素材→情景导入、主动质疑→优化问题、自主探究→信息反馈、引导评价→巩固深化、运用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教学假定在学校中,教师通常拥有比较固定的且难以改变的信念,那些对教师来讲毫无疑问的观念却很有可能与事实相反。比如我们所采取的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却可能使学生感到强迫;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对我们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感兴趣,却可能是一厢情愿;一些工作时间长的教师会认为自己对于学生想学什么、什么方法最有效、控制课堂诸如此类有着完全的把握。这种种“先见”就是教师的教学假定。假定(assumption)是我们所持有的对于世界和自己的处境自以为正确的观念(beliefs)。教学假定则是教师所习惯和熟悉的且自以为正确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记得有一位名家在谈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8-2+4时,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8-2=6,再想6+4=10。可是,有学生这样“插嘴”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2和4可以调换…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了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前准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使学生能站在"起跳点"上"跳一跳",运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4.
毛邓三概论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而且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灵活性也很强.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毛邓三概论的认知上,从不会到会;在学习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觉悟上有所提高.本文就"毛邓三"概论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公开课或评优课的评课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某老师讲课细,例、习题分析得有条理、讲得透彻,解答规范完整,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老师着重讲,师生配合默契,教学容量足,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等给予赞许. 笔者却认为:如果仅此而已,并不值得赞许. 这样的课就好像饮用的白开水,淡而无味,长此下去,还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我倒觉得:在课堂教学中"粗糙"一点,即在教学中有意留下一些空白,可以给学生留下可想象的余地、可发挥的空间,学生在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虑、所获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常用做法,旨在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然而,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包装"课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公开课中的一些教育现象进行剖析和矫正,和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学习方法,它必然会引起学生渴求知识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所以我们在探究教学当中也应当提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有些答案可能需要学生用一生去寻索,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陈勤伟 《广东教育》2007,(10):24-25
教学失误,作为一种课堂现象,具有这样几类品质:首先,它是普遍存在的,有教学就有失误,如果教师在一堂课下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之处,那么这堂课的质量就值得怀疑;其次,它更多地发生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重大的教学事故毕竟少见,但教师在细微处的失误时有发生,这是因为事前的教学设计相对于课堂实情总存在滞后性,动态的课堂会使教学设想在实施中出现偏差乃至错误;第三,它具有隐秘性,大多数教学失误并非一览无遗,而是存乎教师一心,被学生指出的教学失误往往是次要的,可以及时挽救或纠正,但真正的失误只能由教师自己察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自己跟自己开会,是纠正还是隐瞒,不同的教师将会有不同的态度。显然,教学失误为我们认识教学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教学失误的关注与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的途径。它较之于简单地追求教学完美,一切从完美的角度来探讨教学问题的做法,具有更为切实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有关教育理论的书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句话:"请老师蹲下来看学生."它所要表明的并非是由于老师在形体上的魁梧、高大,易与学生造成明显差异,而主要是指在教学理念上,教育观点上,老师要用平等、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师道尊严"的传统曾经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点点"自尊"与"光荣"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