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解放前甘孜州彝族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和彝族人民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变了旧的婚姻观念,婚姻自由,民族平等进步文明的婚姻习惯正在形成。“包办买卖婚姻,彝族不与外族通婚”等落后的婚姻制度将逐步消亡。  相似文献   

2.
论彝族旧婚姻伦理以及对青年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凉山彝族地区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和买卖婚姻等民主改革前旧有婚姻伦理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与教育下,虽进行了婚姻改革,但等级观念、婚姻伦理观念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年教育,早婚多育现象时有发生,女童接受教育机会少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彝族婚宴场上的“哭嫁”仪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满是斑斑点点的深深泪痕,“哭嫁”本身就凝结着婚姻发展的历史,“哭嫁”歌注定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蕴。“哭嫁”歌是指姑娘思亲怀旧的无限眷恋的热泪;是指姑娘对社会不公男尊女卑的愤懑的揭露;是指姑娘控诉封建家长制的凄切的泣吟;“哭嫁”是彝族婚  相似文献   

5.
析云南红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内之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外彝族”和“江内彝族”作为云南红河彝族的两大支系,虽然同为彝族,但在语言、服饰、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舞蹈更是如此,展现出它们各自原始而真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婚”字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顶  李歆 《学语文》2006,(2):46-46
汉语中的“婚”字的诞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和汉字文化。古代汉语中,“婚”字可以总指人的“婚姻”。现代汉语“婚姻”中的“婚”和“姻”分别来源于古代“昬”字和“因”字的假借。上古汉语中“昏、因”两字分别指“昏时迎娶”和“因男而嫁”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地受地域空间文化影响,传统婚姻模式多为村内婚、邻近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出打工潮流的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打破原有婚姻模式。由于婚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至省外婚,婚姻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当地苗族的婚俗变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士族盛行门第婚姻,国婚是此时门阀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婚在东晋南朝的流变则充分说明了门第等级婚姻及身份内婚制的灭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与谚语的特征相类似,但涵盖面比谚语大得多.本文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尔比尔吉”来探析彝族人民的婚恋习俗及观念,从哭嫁歌、姑舅优先婚等方面着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竹部的143个字进行语义上的归类,分出竹本身、竹的部位、竹器、行为及其他五个语义场。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分类义场与同义义场、总分义场相交织在一起。从竹部字所涉及的语义范围,我们可以看出竹这一植物在上古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4.
"伏羲"来源于彝语"蛇"的称谓。彝语支民族中古时期称"乌蛮"、"白蛮",与《说文》"南蛮蛇种"之说所记载的彝族蛇崇拜历史是相吻合的。而"伏羲"一词的语音及语义,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当代的语言中还有所保留;"伏羲"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人类婚姻家庭形态,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广泛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的外在表现。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她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对她的一种恩赐与补偿。  相似文献   

17.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闽派”男装作为中国服装产业格局中的一支奇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之后,纷纷进入转型升级、品牌提升、行业整合的全新阶段。面对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省级代理制弊端频现等内外交患的生存环境,“闽派”男装借助二次创业的契机,对企业发展及行业升级进行了积极探索。实施了以深度细分、品牌升级为核心的突围策略,为品牌注入丰富文化内涵,强化和突出品牌形象。同时,发力电商,多渠道消化库存,加强科学管理,稳步健康地进行品牌扩张。“闽派”男装通过多渠道整合运营,力求实现品牌和品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和吉英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总给人一种缺乏力量的感觉,但最终还是建立了美满的婚姻。作者认为彬格莱和吉英在性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他们婚姻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作者也指出彬格莱和吉英是为爱而结婚,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或相貌而结婚。因而也预示着他们的婚姻将会是美满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