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地有所滞后或者缺陷,在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上尤为突出。寄养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情感满足、需要满足、行为支持、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娟 《文教资料》2013,(8):136-137,146
研究证明,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照料儿童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身心需求,家庭寄养模式则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家庭寄养模式下的孤残儿童有着生理康复、心理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需求,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提供机会满足这些需求。  相似文献   

3.
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行为问题与寄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运用"孤残儿童教育基本情况表"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对寄养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落后于正常儿童,并存在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寄养可促使孤残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显著发展,但单纯的寄养不能解决孤残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儿童福利机构是为孤儿提供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机构,同时,也是维护残疾儿童健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机构,因此,应该对儿童福利机构加强重视。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孤残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更加关注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在社会教育活动当中,特殊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儿童福利机构在满足孤残儿童生活所需的基础上,还要达到"养、治、教、康"等标准,这就需要儿童福利机构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工作,为孤残儿童提供最优质的生活和教育。下面本文对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寄养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超生而被安置在亲戚朋友家及社会托养机构中的儿童.寄养儿童现象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主要有:儿童易出现消极心理情绪、缺少沟通导致亲子关系淡漠、缺乏有效监督而导致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等.文章对寄养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策:加大婚育前教育宣传力度,遏止养而不教;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寄养家庭;父母应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感情联系,增加沟通和交流;代养人应处理好与寄养儿童的关系,负起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6.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义务阶段特殊教育的基础.文章首先论述了学前特殊教育基础的薄弱:即相关政策缺失、教育机构匮乏、专业人员数量及资质不足、社会认识偏差、家庭教育堪状等;在此基础上,以特殊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学前特殊儿童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的架构:建立生态化的行政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以及技术支持,最终实现自我支持.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一家接收家庭寄养儿童的幼儿园——天津高太阳花幼儿园近日在天津市静海县建立,这是为孤残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而筹建的。  相似文献   

8.
学前特殊教育是对特殊需要儿童学前期阶段的教育。为进一步发展完善学前特殊教育,对近年来关于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家园和社会的融合教育等进行分析,提出:在政策法规上,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学前特殊教育专项独立法律法规;在经费投入上,设立学前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扩大来源渠道;在师资建设上,加强高校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专业支持,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保障;在融合教育上,家庭、教育、卫生等部门合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9.
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221户特殊儿童家长问卷的调查显示,特殊儿童家庭面临的三大困难是:经济困难、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缺乏以及时间和精力不足。特殊儿童家庭实际获得的社会支持很少。一方面,社会现有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各系统层面所提供的支持未能很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特别是支持源与被支持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通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早期教育和干预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康复、营养、心理咨询,以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早期干预或教育服务,不仅可以使更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学习,也可以减少大多数特殊儿童以后的特殊教育需要,因而对特殊儿童本身、特殊儿童的家庭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