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儿童课本之一,为六朝马仁寿撰写。此书宋代于中原佚亡,幸敦煌藏经洞保存有27个写卷,其中完整的有两个写卷。全书350句、175韵、凡1400字,“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和《千字文》一样,是儿童开蒙识字兼及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开蒙要训》还具有敦煌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书定名,是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的首要工作,直接关系到整理成果质量的高低。本文以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开蒙要训》残片进行清理。认定大谷3574、3577、10313(A)、10313(C)等13号《开蒙要训》残片,并进一步确定大谷3574、3577 等11号为同一抄本,可以缀合;大谷10313(A)和10313(C)号为另一抄本。这两个抄本,是与敦煌本及此前认定的吐鲁番本《开蒙要训》有别的“别本《开蒙要训》”。  相似文献   

3.
敦煌出土的唐五代"杂字"是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在民间流行的一类非正式识字课本。从唐代一直到明清,皆有其踪迹。唐五代"杂字"既区别于明清杂字,又不同于《千字文》、《开蒙要训》等同时代的识字课本。杂字不仅是儿童和成年人识字的教材,也是学习和查考时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新朋 《家教指南》2008,(1):98-101
<开蒙要训>乃古代蒙书之一,后世不传.敦煌文献中存有写卷若干件,自其发现以来前人多有著录.笔者在调查敦煌文献的过程中陆续认定了30个前人未曾著录的<开蒙要训>卷号,本文即对这些新认定的残片及其缀合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读老课本     
新学期,学生们兴冲冲去学校领回新课本,我则到书店欣欣然捧归脱销月余的老课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影印重排的《开明国语课本》。"国语课本",相当于现在的"语文书"。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画,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是"小学初级学生用"的开蒙书——今天老书新出,生命力依然健旺,从2005年长销至今,相关讨论不衰,价值可见。价值之一,在于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用叶圣陶先生当年的话来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他  相似文献   

6.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相似文献   

7.
正少年失牯,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年轻时崇尚实业救国,立志悬壶济世,追随杭嘉湖的妇科名医陈我如学习中医;茅盾的母亲,是陈我如的爱女陈爱珠,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会算术女红、诗词歌赋。5岁时,茅盾由母亲开蒙,读《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没有适合小孩的历史课本,母亲就自己动手编  相似文献   

8.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取,课本未注。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取禾三百廛”注释:“言收取此三百户的谷子。”训“取”为收取。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释》(高中部分)这句译为:“凭什么拿走庄稼三百廛?”训“取”为拿走。廛,课本注,同“缠”,束(量词)。以上训释不确切。我以为“取”当训为夺取,较之训为“收取”、“拿走”,不仅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反动本质,而且更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大量霸占奴隶们的劳动果实,残酷剥削奴隶们的滔天罪恶,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强  相似文献   

9.
要“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训“要”为“适应”是对的,但未加注音。有人读为“yao(药)”就错了,“要”应读为“yao(夭)”为什么“要”应读为“yao”而训为“适应”呢?因为“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要。”故《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训为“中”“正”“适中”,王念孙《广  相似文献   

1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8):18-19
二、《弟子规》《弟子规》一书,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弟子规》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原话,用三字句改编成为:“弟子规,圣人训;…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一句,课本注释为:“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显然,“当心画”中的“当”,课本是注释为介词“对”的。把这“当”字训释为介词“对”,把“当心画”对译为“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我们认为不妥。它在这里不能训为介词“对”,而只能训为介词“在”。“当”训为“在”我们能找到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15.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的家训。课本中“自读提示”说:“全文的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我以为这个提法有误。一、《训俭示康》是一篇“家训”,是父亲专为儿子写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写作目的明  相似文献   

17.
施事首始,河东方俗称为“构架”或“搭挂”,读如gu ja,da gn。如“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看多会构架”“歇了一大会了,构架吧”;“我这两天闲着,多会搭挂都行”“他一搭挂干就没有什么信心”。开始做某一件事,为何称为“构架”或“搭挂”呢?原来,这两词是从工匠专用语中借来的。《敦煌掇琐》七六《开蒙要训》中讲到筑屋有一段话:“构架椓柱,伏檩标梁。搏扉蚩吻,雀(木吕)担廊。”这几句话讲的是盖房屋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选文《训俭示康》中有句云:“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吾记天圣中先公为郡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对引文中的“乳儿”,课本注为“吃奶的婴儿”,而“先公”,与课本配套的《教参》则明白无误地释为“我的父亲”,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 先说“乳儿”。《现代汉语词典》释“乳儿”为“以乳汁为主要食物的小儿,通常指周岁以下的婴儿”。《汉语大字典》“婴”字第七义,释“婴儿”为初生的小孩。《现代汉语词典》释“婴儿”为“不满一岁的小孩儿”。据此,当时的司马光应是不满周岁的小孩,怎能将长者所加的“金银华美之服”“羞赧弃去之”?再说,训“乳儿”为“婴儿”,  相似文献   

19.
陈澔《礼记集说》是明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课本,并垄断长达三百余年,直至清乾隆元年《礼记义疏》颁行。该书作为元代《礼记》学的重要著作,是连接宋清礼学的重要纽带。并且,从陈澔《礼记集说》与朱彬《礼记训纂》的比较中,作者发现《集说》对后学,尤其是乾嘉之学多有助益,其经学价值亦当予以认可。  相似文献   

20.
关于范仲淹《岳阳搂记》中“越明年”的训释,课本编者认为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古代散文选》也持此说,认为:越,及,到。并说明这是采用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张拱贵、黄岳洲《文言文的语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