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主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情和爱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分不清楚同情和爱情。小说中主人公霍夫米勒对感情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异质性,从而将女主人公艾迪特推向了死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2.
一、《爱与同情》与情感现象学1、《爱与同情》简介。《爱与同情》原名《心灵的焦灼》,是著名奥地利籍犹太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情节很简单的故事:奥匈帝国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富家少女艾迪特,因同情而常去陪伴她,终使艾迪特心底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奥地利近代大文豪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集中《同情的罪》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评价茨威格小说内容与艺术上的成就及特色;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茨威格小说艺术特色形成的社会根源与价值观及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影响的状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中篇小说《同情的罪》的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及其社会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当前道德伦理建构,去审视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结合社会阅读的巨大热情,剖析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新型文化建构的焦灼心态。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茨威格作品的心理描绘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阐述了茨威格文学创作与心理学的渊源,提出了茨威格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深刻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张盛美 《海外英语》2023,(16):212-214
身体书写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所著《心灵的慰藉》中的重要主题。威廉斯通过对家族女性患病身体的关注勾勒出美国西部家族与地域交织的密切关系,将身体的概念由人类身体拓展至土地、鸟类等非人类主体,以身体话语表达其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立场。该文通过对作品中身体书写的梳理,探讨威廉斯何以借助身体书写破除疾病隐喻实现个体心灵疗愈,揭示身体作为自然、社会、文化象征隐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你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恐惧、嫉妒和各种各样的不和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试试用爱的方式化解呢?《用爱安顿心灵》就是一本这方面的宝典。在《用爱安顿心灵》中,美国著名励志作家奥里森·斯韦特·马登向我们传授了25种爱的方式。在他看来,除了爱,其他任何方式都不会带来幸福。自私的方式终会失败,因为它与永恒的原则不相协调。而爱的方式则不同,它与一切真实与美丽的事物和谐一致,它会瓦解你所有的负面情绪,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对那些一直以来生活在痛苦失望中的人们,对所有烙印着争吵伤疤的人们,对备受打击而从未享受安宁、和谐、甜蜜的人们,有一个更好  相似文献   

10.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灵》中大量使用黑与白、明与暗的对照等视觉印象,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为读者提供了展开充分联想的空间,进而表达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2.
《火红的枫叶》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写“我”在树林里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事。表达了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爱的心灵     
马德 《少年读者》2008,(4):I0004-I0004
电视里,正在讲述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妻子得了一种叫红斑狼疮的病,引发了许多并发症,全身溃烂。妻子不想连累他,要和他协议离婚,他不同意。每天下班后,他认真而又细致地为妻子擦洗溃烂处。医生说,这样的病,治愈的概率很小,活下来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看到这么多文学社展示了作品,你想不想让自己所在的文学社也在我们的栏目中一展风采呢?那就快快来稿,只要你的作文精彩,就有机会在这个属于你们的平台展示自己。快行动吧!  相似文献   

15.
《美丽心灵》是一部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于2001年上映。该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由西尔维雅·娜萨儿所撰写且于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提名的同名畅销书。  相似文献   

16.
《永失我爱》一问世就以其恢弘的历史画卷和广博的承载内涵引人关注。这部极具现实价值的作品不仅呈现出西部及西部人民的生活面貌,更是在现实镜像中蕴含了令人警醒的寓言和直视心灵的追问。作者将反映现实的"镜"与照亮现实的"灯"结合起来,在爱情的描述中,探索时代道德,引人思索;同时,人物群像的刻画也承载了作者对民族未来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刘海英 《新课程研究》2007,(11):32-33,40
只要提起林峰,教过他的老师都摇头叹气,许多老师都对他无可奈何,放任自流了他给人的印象:有时趁老师不注意,从教室后门偷偷溜出去;跟同学经常打架、骂人,还聚集班上的同学跟别的班级学生打群架;如果老师教训他一顿,他便讨厌老师,不听他的课,不做他的家庭作业,学习很差;带动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班上称王称霸。  相似文献   

18.
欣华 《教师博览》2005,(10):42-43
来自青藏高原的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轻母亲,用她那永不放弃的爱,感动了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回馈她的,则是更多更重的爱。于是.这位年轻的母亲与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爱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歌剧《夏莫尼的琳达》中咏叹调《这心灵的光》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咏叹调的音乐特征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来揭示这一唱段的深层含义,并结合本人自身演唱实践经验进行演唱探究,为歌剧作品演唱的二度创作与教学的探索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窗外蒙蒙细雨在歌唱,桌边绿茶香气氤氲,手捧一本好书,静心阅读,细细品味书中的甘露,让它滋润我的心灵。清晨醒来,沐着凉风,翻开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我看到鲁滨逊与风浪搏斗,为了生命努力前行;听到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放声呐喊,与孤寂抗争;闻到岛上麦香四溢,欣赏他收获颇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我带到鲁滨逊的生活中。我们一起播种,共同收获,享受美好的生活。和鲁滨逊相伴,我懂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