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附着在工具性上。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目的。因此学习语文重在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其中,工具性是第一位的,人文性是第二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这在中学语文界已成为共识。要想把语文这个工具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语言是语文的核心,因此语文训练本质上就是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文本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文本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6.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它有两个意义指向,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属性。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语文要树立以本色语文为基础,以诗意语文为追求和以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  相似文献   

7.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过多地重视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对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性影响。本文就小学语言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已经形成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阅读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1.
常军  孙毓晗 《现代语文》2009,(10):68-69
语文包括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人类文化组成之一的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交际是基础,人文是内涵,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个体自主地理解运用语言、自主地领悟其人文性内涵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正是强调了这一过程,它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曹银治 《成才之路》2009,(30):39-3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应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使我深深认识到:语文学习要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只能是行尸走肉。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在学习语言中,挖掘语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产物,两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而关注语文的人文性是语文的内在价值。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警惕重人文性的开发,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等于有舟无水。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就会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不能否认,科学有效的训练的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适合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既不是语言和文字,不是语言的文学或文学,也不是语言和文学,而是语言和文章或者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育不等同于文学教育;语文学科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人文基础应用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蒋筱玲 《考试周刊》2014,(22):23-2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以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偏面性;往往只侧重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未能注重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最为明显的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只侧重于语言知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