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霍去病墓的研究与探讨至今已百年有余.霍去病墓石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草原远古石刻的优良传统,在与中原三代青铜文化的交融中,更展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气象.本文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艺术的内容题材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来阐述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霍去病墓石刻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并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让更多的人以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霍去病墓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7,(7):107-112
石城山岩墓石刻浮雕多达300余幅,跨越历史时空近800年。丰富的石刻艺术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僰僚人、彝人和汉人多民族和谐发展、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其写实造像风格与独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相结合,充满了艺术魅力。研究石城山岩墓艺术石刻,旨在为民族和谐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3.
霍去病墓石雕作品意象博大深沉,极具大自然的山野情调,特别在表现动物的造型上,更是各具其貌,惟妙惟肖,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质朴而有灵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1年10月,朱穆之参观霍墓石雕曾留言道:"国之瑰宝".的确,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飞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虽时过境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仍使得"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热衷回顾.  相似文献   

4.
黠戛斯文字与突厥、回鹘相似,亦以碑铭石刻记述历史文化,但其语言的突厥化在唐代逐渐形成。包括文字、宗教信仰、历法使用、风俗习惯在内的黠戛斯文化具有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因素兼收中原唐朝的汉文化。呈多元特色。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重庆老君洞石刻文化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石刻由道佛的题材内容相融合,是川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宗教石刻文化之一。本文根据重庆老君洞现有的石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涵和文化价值并进行剖析,以此引发人们对重庆其它寺庙石刻的保护关注。  相似文献   

7.
朱连城 《文教资料》2009,(26):79-81
霍去病墓雕塑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的高峰,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本文重新解读这一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对其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诠释,让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国当代新语境下的雕塑语汇得到最大限度的融会.这对于构建中国当代雕塑的艺术体系,在世界文化生态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使我们心生仰慕、慨叹不已的作品不在少数,而更使我们心生摇曳、振聋发聩的,当属其中的"马踏匈奴"最具代表性。鲁迅先生好有一评:"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马踏匈奴,首当其冲也!"本文笔者追随巍巍大汉的足迹,来寻求"马踏匈奴"的宏伟震撼场景及浅析其文明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汉画像石的研究从考古学、哲学、人类学乃至宗教、艺术、美学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甚至出现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性研究。临沂吴白庄汉墓华丽精美的石刻装饰艺术倍受学界关注,曾围绕该墓召开学术研讨会,装饰艺术方面仅以雕刻形式及其特点展开了热议,主要观点倾向外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有关装饰艺术的其他方面尚无过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将汉石刻艺术与墓葬的形制结构相联系,由外而内地阐释其装饰布局的中心性特点,以历史还原主义的理念探索传统墓葬形制中装饰艺术的表现规律,可以为研究传统装饰艺术的精髓铺垫基石。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纷乱的时代反而给了艺术发展的自由空间.这时的酒无论从酿造到饮用也同样是自由的,自由的手工艺术与纵情畅饮结合诞生了诸多特色鲜明的酒容器.而在内蒙古地域,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一些独具草原民族文化特色的器型反映了这个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及共生,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通过丝绸...  相似文献   

11.
一 中原农耕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在《草原化与草原学》中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地域性强、特质独具、文化内涵丰富的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是国之瑰宝,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记载与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在已取得的丰富成果中,围绕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的分布格局、墓主认定、石刻定名以及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尚存在学术见解分歧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对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仍须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拥有由核心元素、意象元素、衍生元素构成的独特的文化元素群:其核心文化元素是出塞和亲;鸿雁、琵琶、青冢、骏马等意象是其特有的象征性文化元素,而其大量的衍生元素如坟墓、诗词、绘画等,则散见于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各类文化形态中。昭君文化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是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江文化相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晖 《文教资料》2013,(8):68-69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动画形象。这已经不单单是动漫产业的问题,更具备一种文化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动漫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如何将中原传统文化融入到动漫设计制作中,试图从中找到振兴河南动漫产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今黔北地城即是贵州省遵义市范围,这一区域在历史上虽然地处边远,文化艺术发展较为落后,但仍留存下来不少精彩艺术作品.近年来该地域发现了数座宋代墓葬,墓中石刻作品很有研究价值,其中的野鹿形象,趣味与美感并存,在形态与技术的处理上不逊于同时期文化发达地区的相关形象,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与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定名与艺术源流是非常引人瞩目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原有的惯性思维渐被打破,对相关问题的探讨重又回归理性。能够确认墓主归属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向只有萧梁一朝的9处共44件,不及已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总数的一半。围绕诸多失考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时代与归属,中外学者做了大量考订工作,客观上促进了对南朝陵墓制度乃至六朝礼制文化的认识。为了保护长年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侵害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文物部门与科研院校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得出结论:对暴露野外的石刻的保护,迫在眉睫的是应加强石刻表面缝合线与侧部纵立状缝合线的防水措施和防止石刻表面的地衣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18.
潇贺古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在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清代时期的生态文化石刻,这些石刻集中反映了潇贺古道2000多年来的生态文化的发展脉落,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历史依据,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要参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化如何造就了草原文学?一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宝藏和资源优势;三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纯厚的审美艺术情趣。草原文化是一种植入民族血脉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学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而出现的文学样式。草原文学,正是从草原文化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现当代的内蒙古草原文学,是古代草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饱含古代草原文学的独特风韵和民族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元代,传统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新的复合型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便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的印迹.传统农耕文化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固然对汉族知识分子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已夺取统治权的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的代表,对汉文化的冲击力也是难以抵挡的.特别是在政权更迭过程中,草原文化所表现出的抒情、自由、奔放、粗犷、多元的文化特质对汉族知识分子具有强大吸引力,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使元曲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剧曲在表达上更注重以现实的人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爱恨情仇,感情强烈恣肆、酣畅淋漓;散曲也不同于传统的诗、词、赋,追求委婉含蓄之美,而是以方言、俚语入曲,本色泼辣、嬉笑怒骂,充满"蛤蜊风味"和"蒜酪味",从而使元曲浑身散发出浓郁的阳刚豪放、多元包容、鲜活灵动、率性任真、通俗质朴的草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