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独问题是制约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所谓失独问题,是指响应计划生育国策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突遭意外亡故后面临的精神创伤以及养老无依的社会问题.本创新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社会大众对失独问题的关注、失独家庭生活现状两个方面,对失独问题加以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失独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在社会中具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被叫做失独家庭。本文主要从中国梦、失独家庭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怎么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等多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整理国内关于"失独家庭"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帮扶对策等相关研究,发现现阶段对于"失独家庭"帮扶解决途径并没有在"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上提供好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追求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合、整理,提出了帮助摆脱"失独困境"对策,并就个人的理解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有效遏制我国人口的增长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计划生育政策也导致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出现,失独老人的养老将面临着经济支持不足、精神难以慰藉、社会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即通过政府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丰富养老方式,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救济水平,给予人道精神慰藉等途径,来解决失独老人即将面临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5.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老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内失独家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中有关"失独家庭"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里运用成果分类方法将成果分为期刊论文、科研项目和学术专著三大类,运用词频分析方法归纳出各年的热点关键词,运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失独家庭的概念界定和规模估计,阐述失独家庭的困境主要是经济窘迫、养老危机、心理障碍和社交困境,其产生原因主要有计划生育政策、风险社会和传统养老观念,并且从宏观政府政策层面,中观社会保障层面和微观个案研究层面归纳出学术界对失独家庭的对策。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在心理建议专业性缺乏,失独群体互助的关注程度低以及帮扶主体多限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工的帮扶研究较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在失独家庭的研究领域中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范畴,促成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失独家庭群体建设和互助的理论研究,并且能够开拓出除了问卷、访谈和个案研究之外更新的研究方法,希望为后续研究者研究失独家庭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阜新市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达192万的地级市,为沈阳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但阜新市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与此同时,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不幸事故孩子去世,这些失独老人如何面对以后生活,养老问题将如何解决,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失独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法律后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且我国现行失独家庭已经呈现出群体性、规模性的特征。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由此估算,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由此估算,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每年将有约7.6万个失独家庭的出现。而根据2012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2012年,我国存在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推测:中国现有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 009万独生子女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超过1 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2]目前失独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养老就是突出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就保障失独家庭养老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失独者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社会,失独者这一特殊群体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就首先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他们精神孤独、深受疾病折磨、养老困难。为了让失独者不再孤独,本文提出应从精神上给予失独者更大的抚慰,物质上解决失独者的实际经济困难。  相似文献   

11.
失独家庭作为计划生育制度的必然遗患,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却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本文对失独群体的现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了他们现实中所面临的养老、医疗、返贫等多种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这部分家庭是积极响应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因为独生子女的死亡陷入养老困境.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对失独家庭进行救助的完备制度,现有的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方式单一、救助力度有限、人文关怀不足、没有建立统一的救助体系等问题.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讲述"失独家庭"即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思想问题。对"失独家庭"父母的思想路程进行剖析,从而找出它们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得出"失独家庭"需要思想教育的结论并提出确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1]在独生子女死亡后那些失独者可能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失独家庭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失独是中国实施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后子女意外死亡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失独家庭正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失独家庭的存在不仅是个人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压力。在对失独者的保护方面,国家把救助措施主要放在完善失独者抚养制度以及其他,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失独者的伤害,但是忽略了他们精神利益的满足,因此,对失独者的保护不应当仅限于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对开放失独家庭的有限代孕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以及现实基础进行探讨,并提出开放有限代孕具体法律规制的建议,以期为失独家庭减少痛苦,为有限代孕的开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压力随之增大,满足基本养老需求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关键。农村失独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特殊家庭,其基本养老解决得妥善与否,既关涉该群体的养老质量,也影响着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陕西省三地117户农村失独家庭8个方面(日常生活的需求、医疗过程中条件限制、改善住房的需求、集中供养的意愿、辅助生育的需求、收养意愿与现行收养政策相矛盾问题、隔代教养问题和独居生活困扰)的诉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和年龄的农村失独者在这8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近年来,失独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失独群体除了要承受丧失儿女的孤苦,更要担心疾病和养老困难等一系列现实难题。通过以往的研究了解到,失独家庭的困难简单地从物质层面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失独家庭对精神关怀、精神关爱的需求表现更为强烈。因此说,做好失独家庭的精神关爱工作和提高失独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目前做好失独家庭帮扶工作的重点。基于此,选择失独家庭的精神关爱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认真了解失独家庭面临的困难现状后,分析和探究给予失独家庭精神关爱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失独家庭面临着经济、心理、精神等多重困境,得到政府的经济扶助是失独家庭较为迫切的需求,对失独家庭的特别经济扶助包含了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三重性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扶助力度不断加大,对缓解失独家庭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失独家庭经济扶助制度的完善需要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改善政策服务水平、完善扶助方式、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失独群体是最敏感、最脆弱、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独生子女一旦出现意外,这个家庭就会转化成"残缺家庭"、"悲苦家庭"和"真空家庭"。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基线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失独家庭主要存在物质生活、家庭关系、精神慰藉、社会再适应、收养、再生育以及医疗、养老等困境,而想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必须整合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人等多方面的资源,文章主要从转变观念、完善政策、构建新型养老模式以及精神关怀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