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叙写自身的悲剧自古有之,但到了艾特玛托夫的笔下有了重大突破,它绵亘古今未来,囊括天上地下、人间自然。尤其是他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中的悲剧意识持续发展,悲剧色彩一层比一层浓重,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地改换为全球意识。通过三组不同时空人物的悲剧命运,即传说中乃曼——阿纳和赖马雷的悲剧、现实中卡赞加普和阿布塔里普的悲剧、科学幻想中两个宇航员的悲剧,来提醒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改变生存现状及人类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虽然立有十二大功,声名赫赫,最后也成了天神,但综其一生的命运遭际,仍有十分浓重的悲剧色彩。他的悲剧以命运悲剧和过失悲剧的形式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上古人类为改善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与自然、与统治阶级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赫拉克勒斯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了一系列以道塞郡为背景的小说。在其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色彩,他认为支配人类命运的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不可违背。从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苔丝的悲剧一生可以深刻了解哈代的悲剧命运意识。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古老的酒神祭祀,也是古希腊人独有的成就.古希腊悲剧在诞生之际便与命运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人类与命运搏斗、战胜命运的形象写照.古希腊悲剧精神饱含厚重的生命意识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它所探讨的命运主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的观念,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精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无法改变的,不可解释的,难以抗拒的,但悲剧主人公仍旧用自由的意志和坚贞不屈的品质与命运抗争。悲剧性的结局预示了命运之神的强大和无法抗拒,但另一方面却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不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希腊命运悲剧。通过对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分析,探讨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进而理解古希腊人原始朴素的命运意识。  相似文献   

6.
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的审美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悲剧与命运的关系成为历代美学家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个重要方向.命运观在古希腊悲剧中不是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是作为审美因素表现出来的.完整性和必然性是古希腊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关注个人的命运及其在历史境遇中的生存,是古希腊悲剧一以贯之的精神.古希腊悲剧以命运幻象表现人类生存之谜,显示了人类对自身生存之谜永远探求的精神以及这种探求行为孤立无援的伟大.  相似文献   

7.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站在爱尔兰家庭传统的立场上,接受了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学说,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悲剧的形式完美地表达了他对人与人性、人类命运和人类精神的探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8.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文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作为诺贝尔文学奖上的明珠,不仅讴歌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表现的坚强和优雅,更深入探讨了人和自然以及命运的关系.可以说,《老人与海》既形象体现了行动哲学的精髓,也深刻象征了潜在的悲剧意识;既讴歌了生命的热烈,也体现了生命的悲凉;既是英雄人生的寓言,也是英雄命运的预言.本文深入探析了《老人与海》中的自然观,从人类的抗争、命运和自我救赎三方面深入探析了海明威对人与自然和命运的深层感悟.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图式研究的视域下通过对悲剧精神和人类苦难命运的深刻反思,是丁方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重要艺术理念。文章认为,在信仰缺失和精神价值被遮蔽的"平面化"时代,丁方的绘画图式是在悲剧精神向度中走向了神性的崇高,他的作品在对架上绘画的元话语符号的再度解构和重置中,置入了对人类命运大限的精神性超越和神圣性的思考,在精神向度的回归和苦难意识的维度之中,以图式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作品《猫城记》、《月牙儿》《骆驼祥子》等,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他们的失恋、痛苦,忍受命运的安排,一方面对命运不满,一方面又对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带上"命运难测"的悲剧气氛,小人物悲剧社会性的强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悲剧精神、反抗意识的强化,他们与社会各种丑恶势力形成尖锐冲突,但他们并没有对社会的丑恶势力作有力的攻击,他们就好象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的小动物,只剩下微弱的呼吸,悲哀的叹气,无声的流泪。这种悲剧仍然缺乏"英雄悲剧"的悲壮意识,继续保持着下层小市民由极平常的生活事件中发生的哀哀切切的悲叹的悲剧意识特质。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小说《命运交响曲》中对音乐家韦乃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阐述和描写。韦乃川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和典型性,而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成因可归结于人物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作家因素等方面。王安忆在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同时,以温情的笔触书写了她对笔下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哀悯和同情,更体现了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对女性着墨较多,已引起了学者对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但并未涉及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因此,从偷情情节出发对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偷情情节的描写反映出女性在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有无及程度。《金瓶梅》女性面对自然肉欲,或沉沦于自然本能,或消融于社会中。《红楼梦》将女孩与妇女区分开来:女孩有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最终在封建社会下走向悲剧命运;妇女们或变身为欲的符号,或售色易财,并无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7.
《蚂蚁、面包和我》是一则带有寓言色彩的作品。作者通过蚂蚁的命运来隐喻人类的命运,把人生中的悲剧意识阐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田纳西·威廉姆斯以《玻璃动物园》为载体,呈现了一部无声的人类生存的悲剧。剧中温菲尔德一家三口身陷现实和精神的双重困境时,勇敢地做出了自我生存的选择,却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他们的痛苦,是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难题。他们的悲剧命运,折射出现代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剧作家对于人生的悲剧理解。  相似文献   

19.
曹禺和奥尼尔感慨于人的现实的和精神的苦难,力图展现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多舛命运,并将人类悲剧的根源归于宇宙中不可知的、潜在的力量。在他们的剧作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神奇力量在报复一切叛逆者的不轨行为,不时地看到身陷罪恶之人的挣扎和面对惩罚的恐惧。悲剧中所透露出浓烈的怜悯情怀,正是曹禺奥尼尔意识深处基督教文化中罪意识和惩罚观念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文学史中争议颇多的复杂典型。本文从创作主体意识的角度,发掘这一形象内蕴及其对于肖洛霍夫创作发展的重要意义。葛利高里形象在作者创作史上是新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从表现“人的魅力”这一主旨出发,展示了主人公不断为自身设立矛盾、追求自我实现的伟大生命运动。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性格中的动摇、迷惘并不是其悲剧命运中否定的因素,而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进步。作者站在人类学美学的高度,肯定了葛利高里积极追求的精神和人格的崇高美,因为这种追求是人向命运的挑战,它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 葛利高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作者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产物,他为肖洛霍夫创作开辟了一条以“表现人的魅力”为主旨的新的创作轨道,标志着作者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和深化,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历史命运进行哲学概括的价值论思想,为作者树立了一座悲剧史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