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文化往往影响着女性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像流行符号”的活着成为很多女性的存活录,明末的冯小青就立志像杜丽娘一样的活着、死去,因而演绎一幕自恋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池莉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都自觉、自尊、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活着。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她们敢于抗争,敢于反抗,成为新时期女性形象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缠足文化历来是传统女性研究中受到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缠足的产生,固然有社会层面的客观原因,但其后来的广泛流行也有女性自身的主观因素。本文旨从缠足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审美依附性和从众性心理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与其说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毋宁说更像一篇寓言,它借助一段平凡却又颇为离奇的人生故事,寄予了关于人活着的一些深刻而隽永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8,(6):32-32
现在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也说这样的话,他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样一句听起来蛮可笑的逻辑循环的“车轱辘”话。其实深含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艰难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像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方面,余华的《活着》或许可以给  相似文献   

9.
常常觉得“女性嗓音”对自己有某种特殊的魅惑力,平常听音乐,总是对女主唱或女子乐团多所耽溺,原因无他,女性歌声的层次和变化通常比男性歌声来得丰富许多。国外的女性歌手可以出现JanisJoplin那样野性、搔首弄姿的声音,也有像Nico那样幽暗低调得让人想自缢的声音;以台湾流行歌坛为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漫想     
我想我必须走了,就明天吧,是时候了。我,是存在的。明天或许还是这样,像水一般活着,静静地飘向远方,很远很远,像个玻璃梦。  相似文献   

11.
活着     
几年前,爷爷像个哲学家一样说:"生命的底线就是活着。"似乎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意味,但懵懂中又感觉不是。年龄稍大,慢慢琢磨出了其中朴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也受到社会文化演变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外来文化传入、大众文化兴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行的年轻女性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使用者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  相似文献   

13.
夜里听歌     
我喜欢在夜里听歌,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像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一样,你去问她,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喜欢就喜欢,那有什么理由可说的!她肯定会这样回答你,对了,这就是答案。就像你活着一样,活着就是活着,那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前进?前进的终点站不也是同等的死亡?于是你就活着,和猫啊狗啊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你多了几克脑子,你知道奋斗、抗议,知道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所以,你是高等的,你会把衣服套在身上,不像别的动物那样赤裸裸、无遮无掩的,其中原因是这样的,你那仅有几克重量的脑子,那个伟大的…  相似文献   

14.
俞敏洪 《良师》2011,(12):44-45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图像证史     
曾国藩是晚清朝廷倚重的名臣,他活着时未赶上摄影流行的年代,留下的照片少,要想见他的容貌就主要靠当时人为他画的小像。这幅画画的是晚年的曾国藩,在作拈须沉思状。曾国藩一生奔波劳碌,事务繁忙,长时间身劳心疲,故而样子见老,刚过60就活脱脱是一个老叟衰翁。  相似文献   

16.
理想篇     
金子要从沙里淘,幸福要在困难中找;理想,要在大干四化中才能实现。 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相似文献   

18.
做自己     
《大中专文苑》2009,(5):14-14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尽管活着,每年也还在成长,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你而过,但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你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我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能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和小说寥若晨星。余华,一位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写小说的人。虽然称不上有世界影响,但他的两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却被译成英、法、德、意、西班牙。荷兰、韩、日等多国文字,在世界流行。而且,这两部小说在国内所拨动的人生苦难的旋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普通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近几年来所少有的,也是许多当代小说所无法比拟和可望不可及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两部小说讲的都是像你我一样普通的老百姓人生苦难的故事,读…  相似文献   

20.
突然之间觉得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在最初生命的开始时,我没有像其它细胞那样被剥夺了继续生长发育的权利,也许那些可以称得上是同胞的细胞会发育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而不是平凡的我。不过既然上帝赐给我活着的机会,也许就意味着我是最棒的,上帝也相信我的能力!活着多么不容易呀!想想我若不是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我会有这个饱尝人间冷暖,人生辛酸的机会吗?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就像那些被无情地夺去生存权利的健康细胞,他们连这机会都没有,多可怜呀!其实人活着有时是很残忍的,有些事即使心中有血有泪也还得忍痛割爱,这也能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