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5年和2006年西部12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序,从实证角度,还结合各省区的一些特殊情况,将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为四种类型,并对各类省区的发展状况作深入分析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西南北区域纵横,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从中找出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为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差异。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除了重庆和西藏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法,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旅游政务网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构建旅游政务网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中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经过网络问卷调查获取相关调研数据并对其运用Excel软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对西部地区各省旅游政务网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西部各省旅游政务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启动和发展西部的社会经济,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应该从西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西北各省间的发展差异。本文在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GDP、劳动力从业状况、教育卫生医疗水平截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根据这一战略构想,西部的范围主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广西等十二省(区、市)。这一范围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70%,人口的30%。这一地区除了极少数数量有限的大中城市以外,便是广阔的农牧区。研究这一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对西部农业、衣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属于局部搜索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有机结合能使FCM算法更为有效准确。文章依据2013年的有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对聚类的特征变量降维,采用基于遗传模拟退火优化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和分析,提供了分析大区内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新方法,为西部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制定相应对策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对于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差距的原因,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公式分析了各省(市)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二是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市)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和中、西部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为了评估政策的落实效果,给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采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整体状况较高,东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低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各省农村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比东部大。  相似文献   

10.
无论自然地理区位,还是国家区域经济格局,中部六省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发展起点、环境、条件不同,中部目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抓住"中部地区崛起"机遇,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中部各省关注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从实证角度,就中部与全国,与东部、西部、东北地区的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1年至200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做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力一直是各地政府努力的方向。该文对我国西部十二省市区经济活力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计量分析,最后对计量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并测算中部六省2002至2012年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等涉外经济指标体系,分析所得的中部六省近年来对外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结论有:中部六省对外经济发展良好,增长显著;对外贸易对中部六省对外经济发展的贡献远高于外商投资;中部六省内部的对外经济水平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中部六省对外经济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等。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中部六省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度;结合各省情况制定发展策略;提高对外贸易的附加值;重视外商投资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2年起,"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范围由西部十二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扩大到贫困面较大的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以上各省各确定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所高中在招生计划内开办一个"宏志班",每班50人,每人年资助2000元,所需经费由中央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支出.  相似文献   

14.
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发展教育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年初,国家提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开发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人们在谈论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与投资的同时,自然考虑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状况。西部开发,教育先行,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教育是先导性、全面性、基础性的工作,西部开发必然带来西部地区对各类、各层次人才大量、迅速的需求,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西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即取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而就目前西部诸省来看,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教育更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改革…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造成县域经济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西部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落后于东部.为此,本文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的关系,以及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职业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东部经验、完善西部职业教育,以进一步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除西部地区外,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总体上一致,均呈缩小态势。地区经济差距仍是我国地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但教育投入差距较小。西部各省区经费投入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地区经济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东部恰好相反,经费差距大,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中部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最小。对比财政与非财政的教育经费,发现后者的区域非均衡性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状况的研究分析,是旅游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截取1996年、1999年和2002年三个时间段,通过选取适当的统计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呈东、中、西的梯度分布: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加剧了西部经济增长要素的稀缺状况,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陷阱”。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是打破不利于经济增长要素聚集和导致要素漏出的不合理的空间组织结构,并设计创造出最有效率、最优的有利于资本、人才积累的最佳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第一资源开发视域中的云南职教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云南省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和战略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大目标",即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这也是云南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人力资源是推动云南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较全面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首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再结合我国西部12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这些数据利用"最大—最小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各指标对城镇化评价的隶属度函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各省的经济、生活、社会、环境以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