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保障法官公平、公正地运用证据发现案件事实,防止法官在认证上的恣意与专横.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应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有益做法,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选择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建立完备的认证规则体系及明确界定认证的主体和范围.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包括法院调解和《民事诉讼法》第51条所规定的当事人自行和解,但前者过于突出法官的职能,容易导致法官权力的扩张和滥用;而后者规定过于松散,对当事人缺乏制约,和解效率不高。在美国,判决要约规则作为诉讼和解工具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运用。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在保障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判决要约规则的经验与方法,最大限度地规范诉讼和解程序,进而实现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和优化诉讼资源配置等多重社会目标和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3.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程序,其主要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庭审效率,以减少讼累。这一制度对于我国目前审判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诉讼和解是一项在民事争议解决中最能体现民事诉讼最基本原则——处分原则的制度,同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集中体现。它对于减轻我国司法压力,避免当事人因额外的经济负担等因素造成诉累,及时解决纠纷,符合我国传统观念中"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事纠纷发生后,解决正当当事人间的问题才是最有意义的.当事人正当,是我国民事诉讼中诉讼成立的要件.基于此,把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作为切入点,分析正当当事人含义,探讨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等各类型诉讼中正当当事人的确定,同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常见乱列被告现象作出司法解释,详细总结当前司法实践中正当当事人的确定规则及存在的矛盾,为解决正当当事人判定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法官释明权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对法官释明权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仅在一些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个别类似规定,且这些粗线条的规定对释明权的主体、范围、行使时间等均未加以明确。建立我国完善的法官释明权制度,应当对释明权的适用范围、行使时间、行使方式、后果救济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司法实践中法官的权力行使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7.
论既决事实     
既决事实是法院确定的终局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既决事实,对于将来的相关案件具有预决效力,这种效力源于判决的效力。适用既决事实属于法院的职责,法院应主动查明适用;当事人或控辨双方也可以申请法院适用。在我国诉讼实践中,适用既事实在存在障碍,文中列举了主要保障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模式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带有强烈的职 权主义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国家等诸项目 标的确立,这种强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并与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形成了严重冲突。因此,尽快建立程 序民主化的,充分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势在 必行。  相似文献   

9.
初探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特有的概念之一,在民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自认的不同理解,各国的自认制度存在许多差异。我国自认制度尚在建构中,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理念,结合本国司法实践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行政确认判决作为司法裁判行政案件的一种形式,在最新《司法解释》中得以确立,但其中诸多规定既缺乏合理性,又有悖于司法审判的一些基本原则,完善确认判决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构建类型化的确认诉讼,根本规范确认判决制度,一是完善现有司法解释中关于确认判决的规定,这些途径可促进行政审判公正、效率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1.
证据交换制度五年多的司法运行实践表明:证据交换制度适用率低,在许多基层法院形同虚设。设置证据交换制度理念的错位和证据交换规则缺乏可操作性是证据交换制度预期功能未能发挥的主要原因。改造目前的证据交换制度,必须转换证据交换制度的设置理念,应当将证据交换制度系统化并构建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中,基本思路是:从建立和完善当事人整理争点程序入手,扩大准备程序的功能。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法、德等国审前准备程序的优势,既充分发挥当事人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积极性,又注重法院的作用,使当事人的积极参与与法院的积极介入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3.
审级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时半个多世纪后,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存在的许多固有缺陷日益凸显。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提高司法权威性、终局性和全面实现诉讼效率和公平原则,我们应当立足于国情,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单一的两审终审制进行改革,实行有限制的三审终审制度,以实现诉讼资源的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的发展对传统的民事诉讼法产生挑战;针对环境法的挑战,环境民事诉讼要进行以下调整:扩大环境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证明责任倒置、消除危险应成为重要的责任承担方式,适用特别诉讼时效等。  相似文献   

15.
民事救济是我国司法救济的重要方面,也应是我国受教育权利救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受困于传统的公私二分理论,受教育权民事救济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面临着来自学界与司法实务界的挑战与质疑。分析表明,提供民事救济是完善受教育权保护方式、实现受教育权保障法秩序统一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平等主体之间存在受教育权侵权纠纷,而纠纷的解决难以通过教育行政诉讼或诉因寄生的方式实现。使受教育权民事诉讼渠道畅通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也是保障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理念是民事诉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和谐的民事诉讼理念,可以为社会和谐、司法和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证券法》缺少对投资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寻求的救济途径的规定,所以严重影响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应对上述问题的思路应当是借鉴西方国家的诉讼担当制度,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来进行团体诉讼,从而实现对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8.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其中它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典型类型,但是此条款过于原则化、系统化.本文在分析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特殊性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标准适用的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20.
由于立法的简略,致使我国民事诉讼送达方式上具有诸多现实缺陷。可以“随时随地送达”,法院专递,缩短公告送达期限,特殊案子实行当庭或者定期宣判,增加电话、电传、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达达方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