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插图中的重耳形象质疑安徽来安中学杨建九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一文中引用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受土于五鹿的故事,课本编者为这一故事配上了插图。插图中的重耳年轻英俊,二三十岁模样,与史书中的记载在年龄上相去甚远。请看《史记》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2.
《左传》在重耳流亡及复国的经历中集中塑造了一群个性突出、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象类型:传统审美观照下的古典淑女;深谋远虑、具有政治才干的女性;个性独立、气质不群的自主女性.她们或有德,或有才,或个性突出,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左传》在重耳流亡及复国的经历中集中塑造了一群个性突出、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象类型:传统审美观照下的古典淑女;深谋远虑、具有政治才干的女性;个性独立、气质不群的自主女性。她们或有德,或有才,或个性突出,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东北民俗的文学化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分析东北民俗文学中的神话、民间文学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出"母性创世""女爱男"等独具东北文化特色的故事基础结构。东北二人转作为生长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模式必然受到东北民俗的影响,二人转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深受东北民俗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以二人转《蓝桥》为例,深度分析了女主角蓝瑞莲的女性角色形象,印证了前文观点。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相似文献   

6.
晋公子重耳流亡,实因骊姬机谋.骊姬出于骊戎,居于骊山.殷、周之际,骊山部族女性居主导地位,骊山之女嫁于西戎胥轩的史实,著于史籍,沉淀在骊山民间人心之中;西周末年,幽王在骊山下被杀,作为具有巨大能量的女性,褒姒无疑会进入骊山部族的阅历储存之中,成为骊山当地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他们对于本部族女性政治谋略的期待和塑造.东周初,骊戎居于骊山,此地乃富含重视女性能量的民间土壤,出现骊姬这一异能女性,实非偶然.狐偃是重耳流亡的随从之一,狐氏家族本属大戎部族,在春秋初期,已进入中原晋国,狐偃既熟悉中原上层政治文化,又深谙中原民间文化,他向华夏文化主动屈服,显示出人在面对强势文化时自然产生的精神弹性.重耳处狄地12年,这是一种逆向的文化流动,他与不同种族的人生活,形成一个温暖的"精神共同体",在文明的融汇中,稀释着所谓华夷之别.重耳从廧咎如所娶之妻季隗,其智慧和识见,超越华夷界限,在血缘的融汇中,解构着旧的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7.
《重耳出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布莉华《重耳出亡》是《左传》中最精采的篇章之一,它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记载了重耳由被迫出亡到经历艰难困苦,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国帮助下复国的经过。内容庞杂,涉及众多的人和事。在文章中,作者不但成功地塑造了重耳由一个贪...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情愫     
《崤之战》素有辞令精美的盛誉 ,在最关键的时刻 ,有一位女性的话尤其引人注目 ,她就是文嬴。我们透过尘封的历史 ,去剖析文嬴这个特殊的历史角色 ,去体味一个女性的情愫 ,不禁另有一番感受。从某种角度来看 ,文嬴是具有政治远见的秦穆公的一颗棋子。当年 ,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 ,秦穆公预计重耳将有一番大作为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他。其实 ,这无异于在晋文公身边安置了一个“高级间谍”。果然 ,若干年后 ,文嬴救秦军于危难之中。然而 ,从文嬴这个角度出发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 ,远嫁异国他乡 ,是身不由己 ,作了政治的牺牲品 ,…  相似文献   

9.
张立环 《文教资料》2008,(11):68-70
骊姬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她的出现,使养尊处优的晋公子重耳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流亡十九年,历尽磨难,终于担当大任,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在<左传>与<史记>中,这个女人融柔弱善良与阴狠毒辣于一体,是一个红颜祸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剖析了儒家礼学具有人本管理的理论: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之用,和为贵;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以这些理论在当代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以便进行科学管理,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明洪武时期故元兀纳失里大王的考察,可以认为北元灭亡后,兀纳失里大王成为漠北西部的一支重要势力,但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哈梅里回回阿老丁来朝入贡,并非《明史·哈梅里传》所言是受哈梅里兀纳失里大王所遣。而且,本为故元出伯系的威武西宁王兀纳失里,其继承宽彻系肃王王号的时间,疑在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征讨哈梅里王兀纳失里之事,应是兀纳失里遣兵寇边所致。  相似文献   

13.
将墓志内容与正史资料相互参照,通过考查回鹘可汗世系的演变和可汗家族的盛衰来考证回鹘葛啜王子的出身,指出葛啜王子的身份实际上是天亲可汗与英义可汗的族弟,是与天亲可汗和英义可汗同辈的药罗葛氏子孙。  相似文献   

14.
"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1]政权接班人的问题,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事关重大.哪一位开国皇帝不像秦始皇那样,希望子子孙孙万世而为君.打江山不易,守成却更难,为了江山永固,为了中央政权的强势与稳定,历代统治者在皇子培养、亲王管理制度上可谓煞费心思.唐朝初年,刚历经隋末唐初朝代更替的统治者们借鉴亡隋的教训,吸取历代兴亡得...  相似文献   

15.
黄晖等人指出王充、王莽均有孙、王二姓,且同出魏郡元城,乃是同族,然细考《汉书·元后传》《论衡·自纪篇》之记载,详玩汉人传记的通行文法,此说难以成立。诸般史迹表明,王充、王莽分属两个平行发展的独立家族,绝非同宗。王莽的宗姓在东汉一朝备受猜忌,王充对王莽之行事素无好感,《论衡·自纪篇》交待"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仅是陈述事实,并无攀附王莽之意。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7.
谶纬是图谶和纬书的合一,本非一类,谶出现较早,纬起源于西汉末期。《文心雕龙》和《论衡》都表达了对谶纬的看法,却有很大反差。刘勰、王充经学思想的不同是他们谶纬观差异的基础,《文心雕龙·正纬》篇不录王充即缘于此。《文心雕龙》和《论衡》分别着眼于文章写作与"疾虚妄",他们的谶纬观都是超越时代的。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9.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