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是现代人的一种隐私,特别是直接问女士的年龄,史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其实,古人对年龄也常采取一些隐蔽的方式,不直接说出自己或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代替。  相似文献   

2.
称谓词语往往使用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称谓的交际行为中。人们使用称谓词语时,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在使用称谓词语时,体现出了一定的语用原则。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称谓词语的语用原则,探查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对促进大学生规范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人有个习惯,常在称谓前面加上一些特别的字,以区别对象的不同情况和身份。常用的有以下一些字:  相似文献   

4.
师:指具有专门知识的技艺者,为教师的尊称。师长:老师与长者。后用为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称老子师傅。  相似文献   

5.
“同志”称谓由19世纪20年代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使用状况,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同志”、“老师”、“先生”都是社交称谓语义场的主要成员,它们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是由相互间的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时期,这几个主要成员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则会导致整个称谓语义场面貌的改变,“同志”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和称谓语义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同志”称谓鲜明地体现了等差原则中“平等”的内涵和情感原则中强调亲和、感情浓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谓是人们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英汉称谓在言语交流中差异较大。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就英汉称谓的类型及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成因,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谓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禅籍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可分为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和非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两类。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符合转喻的邻近性原则、认知突显原则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些称谓词语折射出唐宋时期丛林制度及寺院结构,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称谓礼貌语中 ,有一类礼貌式 :用字、号称人 ,表示尊敬 ;用名自称 ,表示谦逊。古代以称人之名为不恭 ,是出于古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接称出所讳之名 ,又出现了一种“讳称”形式 :以“某”代名甚至字 ;在人名之前加称“讳”或以“讳”代名的。  相似文献   

9.
“当当当……”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我心中不由得一惊:眼下新冠肺炎疫情这么严重,家家响应政府号召关门闭户,有谁敢在这个时候串门?我透过门镜一看,天啊,是那个快递小哥!  相似文献   

10.
"零称谓现象"的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称谓”现象在目前社会交往中比较多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零称谓”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其存在的空间,不会对人际闪往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人际交往中,人际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汉语人际称谓语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很多称谓并未根据相对年龄,地位,性别等特征来确定的现象,而人们倾向于选择对被称谓者起到积极作用的正偏离人际称谓语,即"称谓正偏离"的现象。文章试图描述该现象的表现形式并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以敬谦称谓为主的社交指示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极大比重,帮助说话人更好地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从而使礼貌最大化,体现了中国儒学思想"卑己尊人"的传统价值观。Langacker(2002)认为,语用学中规约性的成分,例如指示语,应视作语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认知语法的情境植入理论(Grounding)出发,敬谦称谓的选择是基于说话人对同一场景的不同识解(construal)的,体现了说话人以自己为参照点,对言谈双方心理距离的概念化过程。心理距离极大地影响了说话人对社交指示语的选择,从而体现了礼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作为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附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交际和具体语境下现实指称需要等生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乖”作为称呼语在交际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泛化现象。称呼语“乖”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扩大了其指称范围和语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礼貌系统在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礼貌系统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包含了所有的礼貌用语。礼貌用语范围相当丰富,有的专用于称谓,有的专用于寒暄,但仅从礼貌这一特殊角度切入,则可分为尊称和谦称两大类,尊称和谦称构成了礼貌称谓系统的全部内容。本文仅就中西(英语)尊称系列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借用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汉礼貌称谓的英译,说明归化翻译策略与文化失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保留源语文化风貌,译者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并要以忠实地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相似文献   

17.
湘方言动物性别称谓词汇是畜牧业和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积累起来的各种词汇形式的集合。结合方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通过调查不同称谓词语使用百分比来考察该称谓的生命度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以此探讨新湘方言中新派和老派在动物性别称谓上的差异以及性别称谓词语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19,(5):77-81
成书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林公案》,是一部重要的白话公案小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俚言俗语,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宝贵语料。文章选取其中九则具有时代特色的俗语称谓词,细加考释,以期对大型语文辞书的编撰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9.
李倩 《考试周刊》2009,(12):199-201
汉语称谓词语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多角度的特点和趋势.本文从交际的角度对这一特点和趋势做了粗略的静态描述,并指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汉语学习者学习使用称谓词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向本民族读者介绍外国文学或向外国读者介绍本民族的文学,通过对英汉人际称谓的翻译,体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并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结合具体文学实例展现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