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21-24
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受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章从精准扶贫的视域来阐述农村教育扶贫,指出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扶贫的意义,当前扶贫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是贫困人口素质不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提高教育扶贫的效果应创建"全覆盖、宽领域"教育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服务体系、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有着利益共生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展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吻合性,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可以提升贫困地区的技术技能人才比例,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可以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服务精准扶贫中具有优势,因此可以从供给侧的角度,从观念革新、招生改革、培养机制优化、资助政策完善和扶贫机制完善等方面来扩大高职教育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进而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教育扶贫是扶持教育的贫困,如在贫困地区建设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改善教育教学条件,配备教师,稳定教师队伍,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等,也就是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的学校是被扶持的对象。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从农村牧区学校的视角探讨如何参与脱贫攻坚战,让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扶志"和"扶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支出是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补充,通过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东、中、西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数据,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分解与边际效应估计以及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对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各类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及其边际效应进行了研究。洛伦兹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贫困与非贫困家庭在各项教育支出上的不平等程度呈现不同特点。贫困地区居民家庭教育总支出、校内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和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及其边际效应呈现不同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各类教育支出存在不平等和差异,同时厘清了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均衡效应的主要因素。Oaxaca-Blinder分解法显示,相对于非贫困家庭,贫困家庭的校内教育支出较低,且两类家庭在该项教育支出的差异主要由贫困户身份所贡献。本研究表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并提出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五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依妮  张钰 《教育与经济》2023,(1):59-68+82
家庭经济条件是制约贫困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通过费用减免和现金资助的方式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基于CIEFR-HS2017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发现,减免学费和免费午餐等减免形式的资助有效缓解了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对其校内支出和某些校外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奖学金、助学金等现金形式的资助,则起到了促进贫困家庭校内物质支出增长的挤入效应。此外,教育资助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影响大于城镇,对家庭校内教育支出的影响强于校外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模扩大;农民医疗条件及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起点,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每个人的教育成长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价值态度和使命期望。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影响学习动机和教育质量,甚或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探究贫困家庭对教育需求的逻辑原理,可以为破解扶贫工作中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提供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9.
教育扶贫是治愚扶智的治本之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农村扶贫中的角色和作用如何,学界尚未有明确界定和广泛共识.本文结合"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思想,认为高等教育扶贫是通过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农村"与"农村反哺高等教育"的双向机制,使高校与农村在互利共赢中破除贫困人口能力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扶贫方式,其主要特征体现为知识性、公平性、联结性、互动性以及可持续性.然而,人才引留困难、家庭人口结构失当和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等三重因素制约了高等教育扶贫成效.为此,政社校村需凝聚四方合力,为农村人才引留开辟发展空间;高校需加强对口支援力度,推动贫困家庭人口转化为高素质劳动力;国家需科学布局高等教育资源,打破资源差异带来的恶性循环,从而充分释放我国高等教育的扶贫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对宁波城市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失业或就业不充分以及年老是贫困家庭主要的致贫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市场的排斥则是贫困家庭致贫的制度性原因。要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做到应保尽保;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福利性就业机会,加大福利性人力资本投资;坚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低保配套优惠政策;完善大病保险体系,解除贫困家庭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收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收费对贫困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导致贫困学生因为负担不起入学费用而大量失学。贫困学生资助是收费条件下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重要措施,但由于义务教育财政责任重心偏低和各级政府责任不明确等原因,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很长时间没有建立起来。本世纪开始,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建设快速推进。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奠定了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的基本框架。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标志着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建立。但是,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资助覆盖面偏小,部分农村儿童和多数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儿童没有得到资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没有落实,只有一小部分的贫困学生能得到生活补助。贫困学生甄别困难,资助工作实施难度大,成本高。需要采取教育券等方式给进城的农村流动儿童提供资助,需要对全部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地方政府之间需要明确提供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责任,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必须加以解决。造成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够充分、高校收费标准较高、家庭收入低以及资助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深入贫困现象内部,关注致贫精神因素,探寻贫困内在机理,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为了使家庭教育因素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扶贫、扶智的积极作用,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将教育精准扶贫的触角延伸到贫困家庭,以提升心理生活质量、适应心理文化环境、关注“积极影响”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支撑,目标是通过心理环境调整和心理生活优化,提升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生活质量,打造智慧型、公德观、幸福态和高质度家庭。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以心理生活质量为主轴,从三个维度上作出整体部署:第一,以能力—智慧为核心的积极个性特征心理资源供给,包括家庭教养理念、家庭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二,以道德—责任为核心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心性修养濡染,包括指向公民道德规范的政策舆论宣传、指向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利他行为促进和指向良好村社关系的文化氛围营造;第三,以幸福—希望为核心的健康心理生活和谐体验,包括关注贫困家庭家长的高层次需要、帮助贫困家庭家长获得心理调适方法和促成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和谐体验。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地区贫困文化根深蒂固、贫困家庭教育缺失、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着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和成败。为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科学塑造重教文化,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办学条件和建设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教育原本是可以治理贫困的,但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却出现了教育致贫的现象。农村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致贫缘由包括: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教育结构失衡、教育收益率偏低、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不完善、教育态度非理性等。  相似文献   

16.
王瑜  叶雨欣 《中学教育》2019,16(2):10-17
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贫困内涵,并以此形成四种不同的教育扶贫政策逻辑,即注重弱势补偿原则的教育物质扶贫、遵循公正平等观念的教育权利扶贫、突显均衡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扶贫、强调个体发展本位的教育能力扶贫。以四个贫困内涵为起点对部分典型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进行政策价值与逻辑的探讨,或有助于促进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扶贫工作新举措,精准扶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精准扶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精准扶教能精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特点和本地区学前教育需求与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精准发力,在扩大贫困山区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保教能力与学前教育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简言之,精准扶教助推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9.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扶贫工作新举措,精准扶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精准扶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精准扶教能精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特点和本地区学前教育需求与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精准发力,在扩大贫困山区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保教能力与学前教育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简言之,精准扶教助推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医疗保险全覆盖对抑制因病致贫返贫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回答"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以及"怎么进行针对性帮扶"等难题。阐述第一个问题需要从绝对贫困的定义过渡到发展贫困;阐述第二个问题需要从经济贫困和能力贫困的根源剖析;健康扶贫已经跳出了传统经济贫困的思路,靶向致贫原因,能更好地针对"如何扶贫"提出实施策略。其中,医疗保险制度是健康扶贫的重要抓手,但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在多大程度上助力了"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实证来支撑。以发展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和能力因素为解释变量,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1年追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推行医疗保险全覆盖,对于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良好的政策效应;"是否有医疗保险"本身对于贫穷的效应显著为正,拥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保费开支使得隐藏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显现出来,出现对于贫困的直接效应为正的假象,但综合效果仍然有利于降低贫困;同时,家庭成员的年龄、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疾病类型、疾病程度等变量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建议在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之后,应该适当向特殊病种进行倾斜,提高报销比例;通过扶智来扶贫,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消除贫困;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政策方面适度倾斜,缓解"税延型"、"税优型"健康保险政策的阻力和压力,通过保单抵押贷款等金融保险创新,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保险精准扶贫"、"健康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