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2014年10月底,安徽六安市将传统《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做成公益广告,摆上了街头,结果却引来各方“吐槽”.其中“埋儿奉母”的故事,令许多市民感觉很不舒服.有人认为,侍奉母亲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宣扬埋儿,这是刑事犯罪.这种愚孝,不仅不值得赞美,更不应该作为公益广告出现在街头.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大家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孝道上,而不是纠结于字面意思,“‘埋儿奉母’是教人们讲孝道,而不是真的把儿子活埋”.  相似文献   

2.
等一等父母     
最近有两则新闻流传甚广,主题都是关于“孝”。
  一则发生在安徽六安。为了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对“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故事的宣扬引发大量争议。  相似文献   

3.
据媒体报道,安徽省六安市曾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挂在路边的护栏上,其中就包括了“埋儿奉母”的故事。一些市民说,看到“埋儿奉母”,觉得“瘆得慌”。  相似文献   

4.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4,(20):60-61
正为了弘扬孝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在街头安装了不少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牌。其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就是"埋子奉母"故事。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郭巨因为家庭贫穷,害怕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老母,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这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弘扬孝道有错吗?《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中国,孝似乎是康德所言的"绝对律令",行孝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夫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种至善的美德。作为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虽然也会有一些如埋儿奉母之类的封建糟粕,但是,作为其本质的精髓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也不可能过时的。  相似文献   

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指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例如对待《二十四孝》这样的古籍遗著,就应该这样. 《二十四孝》,元代成书.老辈子的人们中稍通文字者,多识之.他们往往把这些故事给家中的孩童讲述,意在教给孩子们“行孝之道”,要他们学做好人.这些故事是:虞舜孝感天地;老莱子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子路百里负米;曾参啮齿痛心;闵损芦衣顺母;刘恒亲尝汤药;蔡顺拾葚异器;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亲;丁兰刻木事亲;姜诗涌泉跃鲤;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江革行佣供母;王裒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吴猛恣蚊饱血;庚黔娄尝粪忧心;崔家妇乳姑不怠;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官寻母.这些故事,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相似文献   

7.
【主题解读】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难以报答。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百里负米,弃官寻母的故事(当然,诸如埋儿奉母的故事还是要辩证去看的),让人唏嘘不已;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同样令我们感动万分。  相似文献   

8.
情感主义的儒家伦理——再论“子为父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这三个阶段中,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使其得到恰当的理解。“亲亲相隐”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为了维护父子之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实现孝道,而孝子的行为也是由对父亲的情感所决定的。先秦孔子对孝的规定是“隐”和“谏”是并重的,而后世承传往往只继承了他关于“隐”的部分,因此,孝子的行为才会逐渐走向“埋儿藏父”之类的极端化。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写起,着重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表达了对白话文的极力倡导和对封建孝道的无情批判。《父亲的病》写的是父亲的治病过程,主要表达了对庸医故弄玄机、贻误病情的痛恨,以及对病中父亲的复杂情感。《父亲的病》中对孝道的思考与《二十四孝图》中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实则是一致的,关于孝道共同的思想内核让这两篇作品有机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行为准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孝道衰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代社会部分家庭中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屡见不鲜,传统孝道已难以维系。在和谐家庭的视野下探析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内涵并寻求弘扬孝道的途径,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促进现代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孙叔敖埋蛇     
刘向  饶忠祥 《阅读与鉴赏》2008,(12):51-51,55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①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②吾见之,恐去③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相似文献   

12.
<正>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孝道精神,是中学教育的使命,而只有将教师的言传身教与语文课堂的孝道渗透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初中时期正是青少年人格形成最重要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无疑是做好孝道教育的枢纽。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孝道素材,渗透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打开电视,屏幕上常闪现"孝为先"的公益广告;校园里,《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也成为学生的必读之书,展现着传统文化强势回归的舆论导向。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大潮中,孝道与感恩往往是重头戏,成为各种德育活动及课程开发的主题。也许是源于一则央视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妈妈睡前给老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妈妈洗脚。至此,"洗脚模式"成了推行感恩精神和孝道伦理的样板。各类职业和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均被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宝卷是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湘西宝卷是全国为数不多,至今仍存活着的不可或缺的民间文献宝库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湘西宝卷讲唱内容以佛道儒孝亲故事为主,讲唱人以弘扬孝道为己任,讲唱形态是当地民俗民风与传统孝道的有机结合。宝卷不但在历史上,而且迄今仍对湘西地区孝道文化的弘扬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孝道文化缺失及沦丧之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宝卷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写教案是比较辛苦的.于是有人提出要革教案的“命”;有人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于是反对;还有人取折中观点,说应该扬弃而不是“革命”。那么,教案该不该“革命”.能不能“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说起,以此引出世俗人中所谓的“孝道”含有很多的“异质”成分,往往将极端性的个人行为视为衡量标准和行为标尺,并进一步考察传统“孝道”思想的源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然后再审视夏侯惇“拔矢啖睛”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象。这其实是封建王朝“孝治天下”的思维,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加以改造,将“孝”和“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治国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储晖 《教育》2009,(10):26-27
在国学教育中,有关“饮茶礼”、“淑女堂”的开办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孩子应该从小了解学习古代文化礼仪,如今的现代女性身上缺失的古典文化已经太多,应该加强淑女修养。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复古的做法,不利于现代人精神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提倡那些繁文缛节,这样的学习足一种倒退。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不过是又一次利用“因学”来炒作,纯粹是作秀。  相似文献   

18.
“老实人”真的吃亏吗?姚蓉儿现在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老实人”要吃亏,或“老实人”不吃香了,也有人说,搞商品经济,就伯“老实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样的人是“老实人”。邓小平同志早在60年代评价大庆人的“求实”精神时...  相似文献   

19.
黄道周的孝道理论和孝道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黄道周的孝道理论具有爱民、恤民的民本内涵和事君从“义”的反封建专制的开明精神。在行为上他把奉亲与用世相统一,事君与爱国相统一,从奉亲事君始,而目标在于社稷苍生;它远远突破了服务于一人一姓的狭隘观点,而追求天下苍生的共同利益,其孝道理论及行为都具有进步的民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是明清两代民间宗教所共奉的八字真言。这一信仰内容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黄天教之前,民间已经出现“无生父母”的概念,这一“无生父母”信仰因其外在化的特征而被罗教之罗祖批判并以内在化的“无极圣祖”代之。黄天教在罗教之后,一反罗教内在化的体证之路,重新建立了一个外在化的信仰天国,明确提出“无生老母”这一概念,并首次将其以完整的故事形态呈现出来。而无生老母信仰,也正是在黄天教之后,以一个系统化了的姿态,成为民间宗教世界里共奉的一套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