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什么?     
何启治 《传媒》2000,(7):40
有人说,散文是最随心所欲的文字,是无所不谈的文章;也有人认为,除了诗歌和戏剧、影视作品,其他文学作品就都可以算作散文了。 至于散文的特点,除了真实性之外,大都强调这种最见作者个性的文体还要有激情,要讲究意境、韵味、文采等等。 这些主张自然都有相当的道理。 但在我看来,散文作为有别于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样式,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应该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2.
杨凡 《大观周刊》2011,(43):17-17
The Faculty of Delight是一篇散文,选自刘世聪先生《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这本书。刘世聪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散文的韵味主要表现在声响和节奏、意境和氛围,以及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三个方面。声响和节奏是指语言的节奏感,意境和氛围指作品的再创造,而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则是说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3.
李兴容 《大观周刊》2011,(51):180-180
本文主要从内容、意境及诗歌的语言文字等方面来分析李白的五绝诗歌《独坐敬亭山》,并且运用散文的描写手法勾出了李白在写作此诗时的一种精神境界.最后简单的阐释了我国古代文人在写作方面所共有的一种无意识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意境,它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将欣赏者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小说需要有意境,散文需要有意境,通讯同样需要意境。“蓝得透明的轻烟”是一种意境,“流动的火”是一种意境,“野草闲花”也是一种意境。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给人以幽远的(?),给人以情感的震荡。意境的构成是多种艺术表现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体。而细节描写、作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25日,杰出女性、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女士《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新书发布会既创作分享会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 《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系列的一本,收录了张晓风创作生涯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如《地毯的那一端》《母亲的羽衣》《只因为年轻啊》《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愁乡石》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她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集纳"型笔路与构架,以及词美句美、充满爱意、节奏感强等特色,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境优雅,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体现了作者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之情.  相似文献   

6.
安洁 《青年记者》2004,(3):46-46
电视散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是文学与电视的有机结合。是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的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它声、情、画并茂,营造了一种或美丽绚目或引人沉思的美好意境。如何用电视画面语言来表现电视散文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7.
专栏与特色     
从今年元月起,我报创办了一张四开四版的增刊《周末》.《周末》第一版辟有"我和南京"专栏,每期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半年多来的实践看,读者对这一专栏的反应是较好的.有的读者说:'我和南京'专栏颇具地方特色,使人读后得到感情上、精神上的满足."也有的读者来信说,开辟这一专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请允许我以一个故乡人的身份,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贺."目前,这一专栏已在读者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越来越受到注目和欢迎."我和南京"专栏是随着《周末》创刊应运而生的.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15):57-58
使用"不谋而合"要扣准"不""谋"二字 "不谋而合"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想法等却完全一致.本作"不谋而同",语见《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后多作"不谋而合".例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三诗意境,不谋而合."陈天华《绝命书》:"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此诚出于鄙人预料之外,且惊且惧."萧乾《挚友密友和畏友巴金》:"当时在处理许多问题上,我们几个都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们的刊物都敞开大门,但又绝不让南京的王平陵之流伸进腿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第十五章:"冯永祥的想法和宋其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新闻不是低质量易碎易耗品,没有任何理由草率从事,粗制滥造,而应当如李普曼所说:“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新闻要有诗意美。谓新闻的诗意美就是说新闻作品要具有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诗意美来自诗思维。有“情景记者”之称的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白夜在《给青年记者的信》中,强调记者在描述事实时,应当效法我国的伟大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如太史公撰《史记》、范晔著《后汉书》那样,赋予文章以散文思维,赋予诗思维,赋予意境。他说:“新闻领域的意境的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不是离开真实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真  相似文献   

10.
夏丐尊写的《白马湖之冬》是一篇回忆散文,细细读来,让人感到文字朴实,情意真切,很有韵味与意境。 全篇是围绕着寒风抒发情怀的。 对于寒风,不同地区的人自有不同感受,夏丐尊的感受比较独特;一方面是自马湖(浙江上虞县境内)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方面是夏丐尊在白马湖居住时生活上有特殊的经历.他将这两方面的感受凝聚在了散文之内。  相似文献   

11.
(一) 通讯写作中常常涉及到意境美的问题。这种意境美是通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的美,它能象诗歌、散文那样,让读者通过想象沉浸于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在这种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氛围中受到美的感染,进而起到转化思想、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作用。优秀的通讯作品中不乏意境美的创造。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穆青等写了总理逝世噩耗对吴吉昌的打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工作,需要解读古籍,涉及个别字句的使用.我们发现《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王力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而郭锡良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在这里"寤"分别有两个通假字,那么"牾"和"牾"到底有没有关系?孰是孰非呢? "午"在《说文》中有:"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段玉裁注:《律书》日:"午者,阴阳交,故日午."《广雅·释言》:"午,仵也."徐复在《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按:仵,即牾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形.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牾"在《说文》中属于"午"部,并且这个部首中也只有这一个字.  相似文献   

13.
凡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讲究意境,但意境并不是诗歌、散文、绘画文学艺术所专有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来说,新闻作品同样有意境。有了意境,新闻的主题就能得到更为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意境     
新闻的意境是新闻的美学范畴。通常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一般而言,意境只是文学作品诗歌和散文中十分看重的东西,在一些新闻论著中虽然有人谈到过意境,但总是担心它与客观的事实相违背。其实,新闻的意境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境界,是值得优秀的新闻人去追求的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一 "威权"坐在山顶上, 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你们谁敢倔强? 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 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 头颈上的铁索渐渐的磨断了. 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 我们要造反了!" 奴隶们同心合力, 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 "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 此诗题为《威权》,是一首典型的左翼诗,作者是胡适.《威权》的末尾有一个注释:"八年六月十一夜.是夜陈独秀在北京被捕;半夜后,某报馆电话来,说日本东京有大罢工举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诗歌非常时尚,连郭沫若为自己的诗集《女神》写的序诗,也会写成这样:"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  相似文献   

16.
校对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校对的含义 "校对"是由校、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校"这个概念,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它上面有如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言校者,宗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有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孔颖达说得很明白,"校商之名颂"就是校正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正考父其人,据说是孔子的七世祖,是西周宋国的大夫.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因为是商的后裔的封国,所以保存了商代的诗歌.正考父搜集这些诗歌,并请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校书活动,距今已经28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7.
何莉莉 《东南传播》2016,(1):130-131
同样一篇《春》,任志宏老师和方明老师的表达仍是各有千秋;同样是春晚的开场词,董卿和周涛的韵味尽然不同;同样是《舌尖上的中国》,李立宏老师的两次配音感觉也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在大的语境和内容理解下,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想象、情感、和对美的追求,而诵读出不同的感觉和神韵,塑造不同的意境并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千百年前文人墨客对诗词的诵读,还是如今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创作,都需要设身处地的投入到那文字所描绘的景中,从而调动起自己对美的感知的情愫。播音主持作为一门特殊的有声语言艺术,它的身上必定拥有"艺术特征"的烙印。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有声语言艺术的意境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一、儿童图画期刊的三个创意阶段 儿童图画期刊,是指以《幼儿画报》、《儿童画报》、《意林·儿童绘本》等期刊为代表、以儿童为读者定位的有文有图的期刊."文"主要是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 "图"主要是结合文字内容的图画.由于儿童读者年龄的特殊性,有文有图更适合他们阅读,因此儿童期刊往往强调文图并重.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题目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希望我谈谈散文题目的选择。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予诗意的,有一字为题的,也有长到十余字的,这可说是千姿百态了。读者从题目读起,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境界之中。尽管题目比之于内容还不那么重要,然而那些新颖的、富有诗意的、含蓄的题目,比之一般的常见的题目,要醒人眼目,引人入胜。一篇散文,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题目,它不只要告诉读者本篇散文的意图(当然不直截了当为好),更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常见到的散文题目,直接表达内容的比较多。记述一个人物,描绘一个地方,游览一处古迹,以人名、地名、特产、古迹为题目。这一类题目虽属一般,如果所写的人物、景物是有特色的,也能吸引读者。比如:《藤野先生》(鲁迅)、《梅园新村之行》(郭沫若)、《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日常更多见的散文题目却是《长安道上》、《太湖游记》、《泰山风光》等等一类的,尽管这些名胜有许多人写过了,因为作者所摄取的景物  相似文献   

20.
在渤海滨的古城沦州,诞生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刊物——《无名文学》。《无名文学》的宗旨是十分新鲜而大胆的。它宣称:“主要发表‘无名小辈’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为他们登上文坛铺路作梯。”并且许诺:为了帮助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