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丝雨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2):61-64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时"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闻志平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5(10)
青少年在学校教育阶段,家校配合非常重要,但近年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不协调,主要原因为:一是双方缺乏了解;二是家长缺乏配合;三是教师做法欠妥。化解的对策有:一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二要加强沟通;三要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徐文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8-23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马克恩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普遍地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章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只能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就是任性!"熊孩子"难教,"熊家长"更难缠!办公室里,几位同事又在对家校关系发感慨.自己虽有几分同感,但也不完全苟同.因为,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只有弄清楚"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最终才能落实"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赵良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5):126-128
纵观萧红一生,其人生不幸应当开始于她早年与父亲的“失和,”开始于被家庭放逐。早年的这场“失家”惨剧,让萧红一生没能原谅父亲。她不仅在很多反映自己早年生活的自叙传作品中对其父大加挞伐,而且不只一次地向朋友诉说起家人对她的虐待。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没有对于自己在这场“失家”惨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任何反思。读者是善良的,他们多愿将同情奉献给弱者,与此同时,为萧红所诟病的父亲、继母等人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失语”地位也使多数传记作者走入偏袒的误区,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萧红的家人。这种做法无疑会让“萧红研究”带上主观片面的色彩。因此,笔者在文中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视角做出调整,拟就“萧红个性缺陷”来观照这场“失家”悲剧,并想借此一探萧红“失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
付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33-38
"真矛盾"概念是哲学界历来研究的主题。其核心问题是关于是"真矛盾"中"真"之内涵。而考察普利斯特的真矛盾,可以从真矛盾论的动机入手,比较"真矛盾"与"亚相容性",获得矛盾之"真"与其存在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塔尔斯基真理模式的语用转型,分析矛盾的"成真"条件,在对逻辑悖论定义的讨论之上,揭示矛盾如何为"真"。最终"悖论逻辑"这一普利斯特用来刻画"真矛盾"的形式装置,无法实现对"真矛盾"的精确刻画。 相似文献
9.
如今,学校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倚赖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试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等级学校的评比等等,给予老师无限的压力,使家校合作愈来愈重要、愈来愈频密.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与老师都能够做到交流畅通、沟通融洽. 相似文献
10.
杨东升 《山西教育(综合版)》2011,(8):40-41
教育成果是诸多合力的结果,家校合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家长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创办定位以农为本,但2000年以来陷入"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之中.这个路径矛盾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坚持学校"留农"发展政策与广西城乡"二元"结构、学校缺乏属地支持和生存压力加大等导致的"离农"取向之间的博弈.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解决路径矛盾的基础条件,学校"留农"发展呈现多元价值,为此政府需做统筹规划,学校要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和农业特色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卫东 《试题与研究:高中理科综合》2020,(4):0091-0091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就像一对夫妻。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和 生活问题,会产生许多矛盾。尤其是重组家庭,不止一个孩子,矛盾就更复杂了。 有了矛盾怎么办?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班主任经历的老 兵,我的经验是,要像处理夫妻关系一样处理家校矛盾。 相似文献
13.
对成人高等教育"工学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职成人学生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工学矛盾”;解决“工学矛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等途径,推动“工学矛盾”向“工学协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英结构是研究中国乡村政治结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超越乡村视野的“城归”精英返村参与村政 ,在中国农村是一个新的现象 ,有其必然性。本文结合实例 ,对“城归”精英参与村政的利弊得失进行剖析 ,认为在“城归”精英治理实践中累积起来的治理经验 ,客观上有利于加快原有乡村治理模式向法理型治理模式的转型 ,但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 ,其本身也仍处于与乡村社会的不断磨合与互动之中。进一步整合其优势 ,并将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理型治理轨道 ,也许是乡村政治民主化努力的一条可取之路。 相似文献
15.
16.
毛群 《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2,(3):44-45
高中数学学习,解题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如波利亚所说的,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解题不仅需要学生们认真观察、动脑思考,更需要学生们拥有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转化与化归是学生们数学解题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概述转化与化归思想,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基于转化与化归思想的高中数学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目前为止,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但对于二者如何区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将在阐明两类矛盾的基础上讨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问题,并提出区分两类矛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赵素锦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3):10-11,116
《矛盾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论著,同时矛盾法则也被称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但《矛盾论》中“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文章对其中差异、矛盾等概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一定条件”所包含的内容,强调了一切事物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矛盾的思想,从而达到解除人们的疑虑,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的情怀,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国文人的血脉里。史书万卷,字里行间可见"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是他们忠诚执着、勇于担当、积极有为的内动力。虽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人生的难题、挫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