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的聆听     
崔诗佩 《初中生》2005,(25):42-43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忙碌回到家中,耳边再次响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声音透过耳膜,触碰到心灵的沉重.沉重得无可言喻. 晚年的贝多芬,内心是孤寂而沉重的,这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理由.虽然心灵孤苦,但他的作品却满溢着震撼与激情.这种震撼在音乐中走过一段又一段的历程,穿越几个世纪的时间,透过我们生活的空间,直达我们内心,并一直闪烁着光芒.  相似文献   

2.
变异修辞是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变异修辞意象审美是通过表达主体心灵体验激发审美意识外射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接受客体则通过心灵震撼刺激产生审美意象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心理刺激,产生诗性化的语言幻象,达到常规言语表达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作为审美意象的载体,变异修辞能有效帮助实现言语表达中的意象审美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我们行色匆匆. 而在极北的大地上,星野道夫曾徜徉在漫长的旅途中…… 在星野道夫的摄影作品里,阿拉斯加的极地风光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星野道夫的文字亦真挚纯净,不事雕琢,如汩汩小溪轻抚我们躁动的心灵.阿拉斯加的美,就在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中自然而然地感动着我们.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观察景物时,其心灵并非白板一块,他的观察方式,画法规则已经规定了他所能观察到的结果。而这种方法、规则源于他的某种特定的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雄》是俄国第一部用散文写成的现实主义心理小说.莱蒙托夫在《毕巧林日记》的序言里写道:“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哪怕是最渺小的心灵的历史,也不见得比整个民族的历史枯躁乏味,缺少教益……”,揭示"一个人的心灵的历史”,这就是莱蒙托夫为自己在小说中确定的任务.他特别重视揭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作者这个构想的宗旨决定了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打破小说中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赵林 《中文自修》2006,(2):29-29
在我看来,家应该是一个能让心灵停泊的地方,而不该只是一个被几堵墙围起来的空间而已.或许你会说, 这艘巨轮就是1900的家.但事实是,他的灵魂需要一个出口,宣泄他对命运的呐喊,而当音乐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他拥有了自由,他才算获得了一个家.只要心灵是繁盛的,即使生活被命运无情操控,处处无家的1900依然能“处处为家”。  相似文献   

7.
心灵之窗     
房间,因为有了窗才有了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才有了希望.别小瞧了小小一扇窗,它能让人看到室外旷野,它能使人呼吸到新鲜空气,它能使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心灵也是一样.如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窗,那么他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因为他心中有窗,因为他心中有梦.而如果这个人的心中没有这扇开启心灵的小窗,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恐怖的、无味的.  相似文献   

8.
学会飞翔     
小的时候,他喜欢尽情地跑个没完.奔跑让他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在他奔跑的时候没人能追到他.在附近的孩子堆里,他是跑得最快的一个,而在他住的这个穷地方,跑得快有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某日,一位神色黯然的客户走进一家安装人类程序的软件公司,请求工程师帮他排除烦恼.因为最近一段时期,在他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他的系统经常死机.他讨厌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莫名其妙地远离他.软件工程师听完他的倾诉,启动了他的人体机器,进入他的心灵认真检查,几秒钟后,工程师安慰他说没出什么大毛病,只是他的心灵存储器中丢失了love.exe程序.于是.工程师耐心指导客户按步骤在心灵中安装爱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曹禺<原野)对人物灵魂的扭曲挣扎、心灵的自我拷问的关注,主要体现于悲剧主人公仇虎的人格冲突与内心冲突之中.仇虎的活动空间(环境)笼罩着主观的神秘而粗犷的原始的气氛.在社会、他人、自然对个体生命的重重包围中,仇虎真走不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也逃不出整个社会的黑暗统治.社会现实的非理性与人性的向善二者的冲突,造成了仇虎灵魂深处的人格冲突一方面,他必须手刃仇人之子;另一方面,他双手沾满的是无罪者的鲜血.仇虎是一个良心未泯、其人性却又在扭曲中强劲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变形记》的含混迫使读者对格里高尔所变成的东西与变成了格里高尔的东西进行猜测和联想。作为“变形前记”,《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为理解格里高尔的变形逻辑提供了参照。自我灵魂想象性地从躯壳分离出来逃避身体性生育的烦恼,所呈现的恰是灵魂自身及其与身体之间唯有神学可以解释的困局。作为“变形后记”,《乡村医生》的“乡村婚礼”是这一困局的复现。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着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印第安图腾“羽蛇神”就是这一梦想的生动体现。对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的独特感触使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反映在部分男性形象的身上,最终完成了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惠特曼以抒情诗著称于世,他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诗却被学术界忽视。他的叙事诗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诗人常常以见证人的身份叙事写人;二是客观地描述人物及其生活场景;三是善于捕捉人物有代表性的特征;四是借外形写心灵。来自生活,饱含深情,大胆创新,是惠特曼以写人为中心的叙事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采用了"主副线平行发展,侧线穿插钩连,人物盘根错节,揭示心灵辩证发展"的结构方法,使其艺术结构具有"圆拱"史诗般的整体性、时空异常式的开放性和突入心灵深处的现代性的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在他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成功地塑造出了“迷惘的一代”的艺术形象。但由于他的冰山创作原则的原因,人们又难以理解那些人物因何苦闷彷徨、无所事事、心灵空虚,象飘零的灵魂一样到处流浪。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探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二是战后美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他们对此的不适应的矛盾;三是海明威本人的经历和体验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唱,不单因为其有恢弘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绚丽的辞藻、深刻的内涵,还因为从《离骚》中可以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修身清洁"、"忠君爱国"、"以死明志"的独特人格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