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久前,我收到一个女孩来信,信中说柯老师:几年前,家里为了我的前途,把我送到北京读书。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辞了工作,离开了家,让爸爸一人生活。一过就是三年。今年高考结束,妈妈让我先回家陪爸爸,她留在北京等我的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2.
五岁的龙龙近来说话结结巴巴。原来,龙龙的爸爸对龙龙的期望很高。一旦龙龙表现欠佳,爸爸就以棍棒对付,龙龙因此一直心事重重,最近,还变得“结巴”了。爸爸打听到一个矫正口吃的“秘方”,只要龙龙出现结巴,就高声训斥,甚至给孩子一巴掌,据说这种方法叫“吓法”。而妈妈在龙龙“结巴”时就满脸焦急,经常提醒他“慢慢说”,自己却不知不觉声音又高又快。但爸爸的惩罚手段、妈妈的经常提醒并没有矫正龙龙的毛病,小家伙说话时心急、害怕,结巴反而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颜逸卿 《宁夏教育》2006,(10):69-69
妈妈:孩子对我没话可说。小明放学回家后,有时妈妈多问几声,他干脆理也不理,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尤其是刚刚和同学打电话时还眉飞色舞,放下电话看到妈妈,脸上的表情就僵住了。小明妈妈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我一天工作辛辛苦苦,回到家也没别的要求,只想看到孩子对我笑。能亲亲热热地喊我一声妈妈,跟我说几句学校发生的事,而不是冷冰冰地铁板一块。”  相似文献   

4.
“婷婷(化名),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又不是我扔的,为什么要我捡?”这些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刘杰家里发生着,想起女儿不听话,还老是“顶嘴”的样子,刘杰就忍不住心烦,但是,只要一说她,女儿就会不断地顶撞、狡辩,为了不让家里的气氛又沾上火药味,刘杰只得做出让步,不予理睬。  相似文献   

5.
瑞丽 《家教指南》2007,(1):29-31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爱自己的孩子,对每个父母而言都是相同的。但爱的理念,爱的方式,爱的方法,各国的父母却有很大的不同。以我三次在德国侨居生活的实地观察,我认为德国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有很多可贵的地方值得中国父母借鉴。在这里我想把我所看到的情况介绍给中国的父母们,希望能给中国的父母们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父母与孩子     
他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采取“忽视”的态度。不能和孩子顺畅的沟通,成为令很多家长苦恼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  相似文献   

9.
周丽 《今日教育》2007,(10):28-28
在一些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里,父母们都有介绍孩子的习惯,在大人介绍完孩子后,孩子们也彬彬有礼地向客人问好,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显得非常自然妥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长江 《小读者》2013,(1):75-76
孩子成了“手机控” 讲述詹女士.(初二学生家长)儿子上厕所都要带手机这个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可我现在特别懊悔:开学一个多月,儿子的心思都在手机上。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边玩手机,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卫生问里,他会蹲上半天不出来——不是在用手机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研究》2011,(7):57-58
我和我妻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孩子刚开始上小学,我妻子就想周末让她到少年宫参加学习辅导班。孩子自己不愿意去,我也认为应该让孩子多玩,但说服不了孩子的妈妈,应该怎么达成一致呢?  相似文献   

12.
王炎 《家庭教育》2007,(2S):25-25
青岛二位母亲来信说:我的女儿今年三年级了,各方面都不错,人也长得漂亮,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就是比较内向。很害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站起来念课也会小脸涨得通红!结绩县巴的;家里来了客人,要她主动打个招呼她也不干;带她出去玩,她却老黏着父母,一点也放不开。这样内向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她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个习惯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的事情。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离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压力是任何大人都体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4.
李秋菊 《今日教育》2006,(11):38-38
父母在他人面前要注意服饰和举止,父母的形象不整洁,会令孩子感到尴尬和羞耻。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和嚣张,动辄摔打东西、拿刀砍杀父母,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得到,否则整个家庭就会鸡犬不亍,家里的家俱、家电就会遭殃,父母的安全有时也会受到威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儿子13岁了,现在我和他对话时,他总是反对我,比如我说每天上网不要超过1小时,他就说谁规定的?为什么你们可以随便上?他经常说大人们可以很自由地活动,孩子却不能,太不公平了。我应该怎么说服他呢?刘秀英: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孩子的青春期来临了。在孩子成长中的某一天,父母忽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似乎都不认识了,伤心、愤怒、挫败感一齐袭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变了呢?为什么原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开始不接受?自己辛苦为孩子付出十几年,为什么得到的是这个结果?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等等。  相似文献   

17.
马志国 《幼儿教育》2013,(11):11-11
在这个家里,孩子的心田,爸爸妈妈的心田,才能长出根深叶茂的亲情。爸爸妈妈才更像爸爸妈妈,孩子才更像爸爸妈妈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张锦芸 《师道》2007,(4):61-61
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最初5年,两地分居。他们在相隔100公里的城市。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30多年前,工作忙碌的父母沟通和相聚的机会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19.
路易 《家教指南》2005,(11):46-47
六岁的小菲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就已经起床梳洗打扮自己,然后到床边叫醒赖床的父母,提醒爸爸妈妈“再赖床就会迟到了!”妈妈总会开心地称赞小菲,表扬她的懂事与贴心。妈妈正向的赞美,使小菲学会早起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常听老人们叹息:人啦,没啥意思,就像是个摆渡的,把孩子们渡上了岸,自己也就差不多要走了。诚哉,斯言。上了岸的人,有几个还记得那摆渡的撑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