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认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是王匡的,远的不说,近者可见1983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它在《通讯特写选》这一词条中说到该书收了“王匡的《西瓜兄弟》”。查阅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1961年编辑的《通讯特写选》,在第122页上,《西瓜兄弟》一文的作者的确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读过那篇名扬中外的《西瓜兄弟》,没想到在这篇战地通讯诞生整整51年的时候,我有幸见到了它的作者——1947年跟随刘邓大军的新华社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黎辛,一个从延安走来的老报人。78岁高龄的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4.
1939年7月我父亲应叶景葵、张元济之邀,从北平来上海筹建私立合众图书馆。当时办馆的目的是怕战乱将大量的民族文献销毁和失散。图书馆靠私人集资,书籍则由江浙的望族捐赠。我们刚到上海住在现在的复兴中路思南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里。楼下是办公室、楼上则是书库和我们的卧室。书库是原来的舞厅,开始书不多,主要是叶家、张家和杭州蒋家的。当时我念小学,寒假期间父亲就让我看水浒、三国和西游记。怕伤眼,父亲将馆藏的木刻大字本给我看,到小学毕业这些名著就都看完了。  相似文献   

5.
30年前那个初冬,我怀揣着高中文凭和对国防绿的向往,穿过家乡洒落着霜花的田陌踏进军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人身心疲惫,但在训练之余。我仍然抓住点滴时间努力笔耕。指导员看我爱写好画,便让我当了文书。这样一来,连队办黑板报、出墙报便成了我的分内事。一次,师组织科长到连队检查工作,觉得我写在板报上的文章不错,让我抄了两篇投到《人民军队》报,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半个月后,竟然有一篇稿件被加编后刊登在二版头条位置。我因此被调到团政治处当了报道员。  相似文献   

6.
2011年伊始,国内多家电视台强力推出的电视剧《你是我兄弟》,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北京胡同院里马氏四孤儿成长成熟、成家立业的故事。父母意外身亡带来的家族伤逝、兄弟四人无依无靠何以为生的悬念以及他们性格迥异带来的情感碰撞等剧情看点牵动人心,令该剧受到观众的追捧。  相似文献   

7.
正2004年的一天,当演艺、广告经纪人王太利在中央美院食堂"蹭"完饭之后,他问饭桌对面的陌生男同学认不认识广告导演,男生想了想,把只见过一次面的肖央的电话告诉了他。于是,35岁的王太利邂逅了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的学生肖央。原本只想找个"便宜导演"的王太利恐怕挠破头都不会想到,十年后,年过不惑的他会在  相似文献   

8.
曹燕宁  李斌 《声屏世界》2009,(11):39-40
《我的兄弟叫顺溜》(以下简称《顺溜》)延续近年来军事题材剧贴近当下受众审美心态的特点,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感、桀骜不驯的普通士兵形象。充满野草般活力与野兽般生机的顺溜,是少有的非主流小兵典型。对战争中小人物、小兵命运的重视,以小兵成长为核心开展叙事,使《顺溜》具备了时间的深度和人性成长的厚度。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执笔:张文红 讨论成员:马莹、申永纲、于文 本期阅读评点:<兄弟>(上)(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主持人:自本年度7月份上海书展的第一天开始,余华的长篇新作<兄弟>(上)在一段时期成为阅读和销售焦点.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顿时让许多人的命运改变,历史被重重画上一笔!这一刻,逃生、躲避灾难理所当然是第一反应,然而有一群人,抄起手边电脑、扛起沉重的机器,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冲向震区,克服重重困难,以亲身经历向外传播最及时的讯息,报道灾情、传递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最新精神,用笔和机器记录下一段段真实的、令人动容的不平凡故事。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在紧急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震区,记录一个个感动瞬间的同时也积累了别样的职业感悟。他们在震区有哪些经历?第一时间奔赴有何困难,怎样应对?危急条件下工作受何限制,如何突破?在采编业务上,此次经历有何经验总结?本刊特辟专栏,关注震区中的他们。  相似文献   

11.
戴诚 《大观周刊》2006,(23):M0002-M0002,1
现实与荒诞 在35岁以前,余华一直在书写过过风貌和记忆,很少直面当下的现实生活。在10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华说自己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不写1990年代之后的生活,是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空虚社会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冈日报·社会生活》周刊创刊已三年,我一直担任该周刊的编辑。尽管创刊时间不是很长,上至领导干部,下至百姓市民,大都认为该周刊可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音乐和舞蹈的欢快节奏中获得灵感,用图画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少女时代来巴黎留学的生活体验和心路历程。初到巴黎,一个蓝色从女孩身上悄无声息地逃走了,惊慌失措的女孩开启了自己追寻蓝色的旅程,在这期间女孩被巴黎的文化、艺术、建筑、美食、时尚和娱乐等吸引了……  相似文献   

14.
我于四、五岁时入私塾,念的是《孝经》、《千家诗》以及《论语》、《诗经》等。到八、九岁才进家乡莆田的砺青小学就读,这时候,由于老师的介绍,也由于自己在阅览室随便翻阅,开始与当时出版的《小朋友》、《儿童世界》等儿童期刊结识,随后又与《少年》、《学生杂志》以至《中学生》结识了。非常明显,这些少年儿童乃至以后读到的以青年为对象的期刊的阅读,对于有关我的德、智、美等方面的观念和情感的陶冶和培育,起了不易觉察而又十分明显的作用。我后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对于儿童诗、儿童散文以及童话的不时的尝试和发生不衰的兴趣,可能在幼时读了诸如《小朋友》等有很大关系。我大约在一九四八年,开始向《小朋友》投稿,投寄的作品,记得主要是一些儿童诗。当时的主编是陈伯吹同志,记得写稿的有施雁冰、黄衣青、鲁兵、圣野等同志。陈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杂志创刊在一九三○年,那时我是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我对《中学生》的印象很深。它创刊时,我就是它的读者。五十多年前它的创刊号封面,我还记得。我很早就在《中学生》上投稿。那时《中学生》上有《读者之页》的栏目,我在那个栏目里投过稿,写的什么题目,用的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中学生》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学生》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有文化的知识,又有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1940年下半年以后的国际形势,增加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困难。德、意帝国主义为了让日本放手南进,对国民党政府使用军事压力,疯狂轰炸国民党统治区,另外还使用了外交诱降等办法。美英方面由于受到日本南进的威胁,力图以牺牲中国来换取与日本的妥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危机加重,防共、限共、反共的活动加紧。1941年1月的  相似文献   

17.
18年前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母身体都有病。8岁那年的一个周末 ,我和妹妹到同学家去玩 ,正巧同学家正开着电视。我和6岁的妹妹感到既新奇又陌生。看着电视上的草原、高楼 ,还有大海…… ,太美了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大 ,大自然那么美。直到那节目的结束 ,我才依依不舍地带着妹妹回家 ,那时天已经黑了又下着小雨 ,我背着妹妹一连摔了几个跟头 ,再加上害怕 ,到家时我的眼睛都哭红了。后来才发现膝盖也摔坏了 ,至今还有伤疤。虽然如此 ,我仍然很高兴。第二天我才从同学那里得知那节目叫《正大综艺》。后来 ,我自己家也买…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3,(1):72-73
<正>本书用漫画图鉴的形式,以针管兄弟为主人公,对人体各大系统、内部构造等进行生动解读。针管兄弟穿梭于人体各个角落,对话那些神秘又重要的人体器官,用沉浸式冒险的形式带领小读者详细了解身体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渊 《新闻爱好者》2010,(2):155-155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在任何时代,任何怀疑的逻辑或一般的琐事、不虔诚和枯燥乏味的东西及其影响都摧毁不了人们心中的这种高尚的天生的忠诚和崇拜”。千百年来,文本意义上的英雄形象随处可见。当然,自古以来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缺乏英雄,这就为英雄形象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我姓张,名传红,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首席主播,在《972老张说事儿》里面天天说事儿——说百姓的心里话,想百姓的身边事儿。以前是说别人的事儿,今天我老张在这里说说自己的事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