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世万 《贵州教育》2013,(12):10-12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老师对“优生”总是印象深刻、倍加关照,对“差生”也了如指掌,且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活动的热情、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思想、纪律、学习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他们往往占据学生中的大多数。这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中等生”。由于教师的忽视,“中等生”教育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抓两头,带中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视优等生、关注差生的工作中,潜意识里忽视中等生,从而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而中等生又占学生中的大多数,所以,班主任要把握中等生的心理脉搏,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切实做好整个班主任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掌握中等生的心理状态。 中等生长期处在“中等”地位,缺乏与老师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自以为置身于冷漠的师生关系里,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采取旁观姿态,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久而久之就缺少自信…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课堂存在感是指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被教师所感知、关注和重视的自我体验,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存在价值。然而,“抓两头,带中间”的实践教学策略却使得中等生缺失课堂存在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教育现象学分析,解读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缺失现象背后的隐忧,诸如对中等生权利的剥夺增加其消极体验、被关注感缺失导致中等生与“重要他人”疏离、标签内化催生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在此基础上反思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寻求提升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的方法:以关注理解为起点,采取更为公正的教学行动减少中等生的消极体验;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给中等生以情感支撑;形成中等生特有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团体,祛除标签效应。  相似文献   

5.
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秀生和后进生都在少数,而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但教师们却对他们的关注最少。许多班主任试图用“依靠抓两头来带动中间”的方法搞好班级工作,结果却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往往把鲜花样的微笑、阳光班的温暖给了尖子生,把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给了后进生,而那些“不上不下,不饥不饱”的中等生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雨雪风霜都没有。久而久之,他们便渐渐失去了对成功的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赏识的心也渐渐冷却下来。有的学生有时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或发泄一种反抗情绪,课内、课外故意捣乱,渐渐便加入了后进生的行列。可见,对中等生的爱与关注是班级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个班的学生中,总有好、中、差之分。一般说来,优生和“差生”只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是中等生.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他们一般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习、生活态度,但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无形中老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我想就中等生的教育问题,淡几点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中等生。中等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两极分化。如果教师能够热情关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用心用力地拉他们一把,他们不会比“尖子生”差。若是放任自流,置…  相似文献   

7.
黄翠凤 《教书育人》2001,(21):29-29
在社会生活中,领导们常常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任劳任怨的奉献者。在学校中,教师们也常常忽视那些遵守纪律、成绩平平的所谓“中等生”。在一个班集体中,“中等生”是占多数的,教育者如果能根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措施,多给一些关爱,完全可以让他们上升到优秀的行列之中。“中等生”从小就处于被老师遗忘的角落,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变化、成就往往不为人所重视。久而久之,他们普遍有一种不被承认感,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对自身认识不足,失去了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种性格是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的。为…  相似文献   

8.
正我常常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成绩处于班级两端的学生,而中等生甚少。反思之余,我觉得区别在于老师给予中等生的关注最少。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中的学生,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作业,平时也很少违反纪律。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机会受到关注,成为了被忽略的一部分。我同时发现,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9.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11.
融立 《家长》2012,(6):29-31
“中等生”既可以成为“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成为“后进生”的“预备队”。孩壬走向何方,关键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成绩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他们可能会被教过他们的老师忘记名字,其某些言行也经常被家长无意中忽视。然而,他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很少违反校规校纪,不易引起教育的注意。有些教师往往注意了“尖子生”与“后进生”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引入直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练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已经或正在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解决好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变学生的“训练”为“体验”,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一、变训练的“单纯目的”为体验的“多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什么,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5.
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的传统符号是“×”、“√”,但这两种符号往往只对做题结果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而且由于一些中、差生作业中有较多的“×”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设良好的纠错环境。《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除了可以灵活运用“×”、“√”外,还可以引进语文老师作文批改中的一些符号或自己创造出一些批改符号,让批改符号既体现对学生做题是否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能向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信…  相似文献   

16.
苏婷 《山东教育》2005,(1):124-124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希望的眼神又全停留三好生身上。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有时候,我会有个傻傻的想法:每当我坐在孤独寂寞的角落里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起: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周利平 《考试周刊》2012,(53):185-186
优生能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后进生会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考核,因此教师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两头学生身上,而"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平庸,这类学生容易被老师忽视。教师要关注中等生,因材施教,根据中等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可以把中等生大致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中等生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只要给予中等生更多的阳光,他们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正>班里的优秀生、尖子生们,老师们总是无形中给以特别的关注,班里的后进生,或者捣乱的学生呢,也往往是占用教师时间最长的学生,不断的思想工作学习帮助等等,但是那些无明显优点和缺点的中等生却占一个班级中人数的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品行良好、成绩中等,一般不用让老师操心,又难得为班级争光,就算有时冒出一点闪光点往往很快又泯然于众人之中。通常对于教师的关爱和帮助,中等生很难感受到,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在教师指导下成长的机会。然而,中等生处于优生与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可以随口叫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名字,甚至对那些差生我们也熟记在心,但却往往记不住那些成绩中等、表现中等的同学。一个学期过去了,老师甚至跟他们中的某个人没说过一句话。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给予了成绩优异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对差生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而那些中等生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他们是让老师放心的一个群体。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平时也还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而把精力放到成绩优异和表现差的学生身上,忽略了中等生对爱和关注的渴求。我曾无意间听到过一个学生这么说:我有时真的宁愿做一个调皮的差生,这样我就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是啊,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目光,半句暖心的话语。  相似文献   

20.
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班级里的“精英阶层”。所谓“精英阶层”呢,就是班里的大队委、中队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他们是班里成绩优异又颇得老师信任的一个群体,是别的同学学习的榜样!佼佼者和中等生是如何相处的?你怎样看待你们班上的优等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