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生态美育是在生态危机境遇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一般美育和生态教育的独特性。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从生态美育入手,确立人们的生态审美观,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人类历史首次成为世界史。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猛烈冲撞着人文精神的大厦,人类精神与自身生存的危机为我们创造“大美育”的社会氛围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因为只有美育,才能肩负起人的感性生存及人性的解放与复归得以实现的重任。试图循着一条上升的线,阐述席勒这位“美育”概念的第一建立人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建设所具有的崭新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人的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现代,科技文明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潮流,并且不断左右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的状况下,美育还具有一种极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促进心理、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协调,维护人的完整的个性,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5.
黄健桥 《贵州教育》2023,(13):43-45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审美的高度观照生态问题,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本质,旨在帮助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人类生存境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学充满着浓厚的风土人情美,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美育理念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列举生态美育的基本内容,探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乡土文学选文的生态美育策略,以期探索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生态美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美育可以使人类趋于文明,它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美育教育关键在于发现与创造。比如,从日常生活、教材中发现美,注意美育的潜移默化性;从各个方面创造美,使语文教育同美育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帮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美育是人类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把美的对象运用到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作为担负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制度分析使用动态的方式研究制度变迁,它关注观念的实质内容与话语的交互过程,为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制度视野、解释功能和方法论意蕴。我国当代美育政策演进话语制度分析模型由观念分析、话语分析、制度分析三者相互渗透、融合而构成。我国当代的美育观念在冲突和博弈中经历了由“粗浅”到“精细”的演变;美育的主流性话语性互动既有自下而上的,也有社会大众层面的;美育政策的制定者需要综合考量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致力于社会现实与美育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即在其《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育”的问题。在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有蔡元培先生大力呼吁,并积极倡导和推广之。 本文拟从美育与情感这一角度,试就美育的实质,美育对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代青年的情感状态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和德塞尔托都善于洞察一些重要细节和不太引人注意的材料。前者用闲逛意象探讨了城市经验、空间美学与审美现代性,后者以散步来揭示文明冲突中的当代审美体验,发掘出日常生活实践中人的生存策略。比较研究两人思想,对我们阅读城市文本和空间分析带来了新颖的思想维度和视野。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健体、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始终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通过美育能完善其人格。席勒强调:“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从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道德的状态,审美是达到精神解决和实现完美人生的先决条件。”孔子则认为美育是造就‘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径,他把美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对其它学科的教学起辅助作用,又能在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个永恒命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学说之一。审美活动与美育,既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美育,有益于促成人类能力及需要的互为协调;可使人格潜能得到更大自由度的发挥;能够激活人的情感智慧,使知、情、意自然结合而导出美好的人生。美育,使人类的另一只眼睛——艺术更具有丰富的意味。美育既有理想性与超前性,往往可以成为新文明建设的重要信息与内容,在人类迈向廿一世纪的今天,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炜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关怀的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主题,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及终极价值。《九月寓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民间世界,这是作者的理想家园。作品表现了张炜对自由自在的民间大地的依恋与赞美,以及对日益腐化的工业文明的怀疑与拒斥。  相似文献   

16.
大学艺术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具体含义是用艺术的感染力来塑造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艺术气息的熏陶下进行生活和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状态,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艺术教育还涉及到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对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台湾电影对城乡文明的书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台湾电影对台湾城市形象几乎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负面性的书写.李行和侯孝贤等人对乡村文明充满眷念和赞美,而对现代城市文明则基本持贬斥和批判的态度.当代台湾电影的创作主体在城乡文明相比照这一叙事主题上预设的叙事立场,及其对城乡文明的复杂的审美情感构成了其电影的潜文本,而这些潜文本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以对显文本的审美价值的损害为代价的;潜文本与显文本在真实性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悖逆.  相似文献   

18.
孔转娥 《甘肃教育》2014,(24):114-114
正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我们共同思索。一、注重渗透美育,提高学生认识道德情感是建立在道德认识上的情感,因此以美明德,净化道德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而思想品  相似文献   

19.
李天道  蔺若 《中国德育》2021,(6):21-23,41
作为学科门类,当代中国的美育话语体系自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沿用西方美育话语体系。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话语体系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差别。西方的审美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以美育人的活动,注重外在的审美教化,强调一种外力的施加。中国古代的美育注重心灵的化育,强调内在的仁心仁性的激发、唤醒,开拓人的心灵,拓展其心智。当代中国要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话语体系,使其既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的特性,又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自我教育是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客观存在。正是人类对自身不断地认识、反省、改造和完善,才使人类社会由原始洪荒状态进步到今天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状态。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人虽于新生伊始即受到既有文明的重重包围,父母长辈、教师亲友及其他社会机构时时处处都在向他施加影响,以便把他造就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但所有这些外来影响都不能机械地植入个体的头脑内部,而必须经由个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能力,在对外来影响进行识别筛选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