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开掘别样的治班点子,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既然“人的关怀”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么,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以实现人的最大自由与最大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4.
吴洪华 《师道》2011,(9):44-45
教学是一种启迪感化、心灵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无痕教学恰能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等方式给学生以教育。教学无痕、情智共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  相似文献   

6.
徐玲 《江苏教育》2010,(2):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据电视上介绍 ,英国一所名牌学校的招生非常有趣 ,考试的对象竟是学生的妈妈 ,妈妈合格孩子就能录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之所以会这样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奠定良好的身心发展基础 ,就会为日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较好的条件。否则 ,就会给日后的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 2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是由婚姻和…  相似文献   

10.
杨金 《云南教育》2001,(8):43-44
中学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尽管从宏观上说现代教育并不存在“后进生”,一个学生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就行,能说后进吗 ?但是作为各学科的班级教学来讲,由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诸多因素有差异,学习成绩就会有若干层次。正因为如此,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总不能人人都去挤名牌学校。上海华东师大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说:“越是那些传统的名牌学校,传统势力往往越是雄厚,越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好多重点学校,好多名牌学校,他们的成就不是取决于校长、教师怎么水平高,而是他们的生源好。…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让我们来看看巴西著名对话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的看法。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弗莱雷批判了教育中的“存储行为”,指出这种教育是将知识和真理“储存”进学习者的头脑中,书中明确批判了“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的观念。为彻底改革这种教师存放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收得太紧,数学课就会变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放"不"收"也不行,放得太开,就会放任自流。怎样把握数学教学中"收"与"放"的度,做到"放中有收,收放自如",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  相似文献   

13.
解读苏童     
标题上用“解读”,就意味着苏童的作品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见到底,或者说,稍微想想就能发现主题内涵之类的。而且十分奇怪,你越是仔细阅读、认真品味,你越是会发现,苏童的作品真是难捉摸呀。无疑,给苏童带来相当名声的还是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当张艺谋将它搬上银幕而改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后,苏童几乎走进了千  相似文献   

14.
一、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越是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甚至有意疏远;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等.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教师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各地各校都在"引进人才"。这导致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分布上的"马太效应":越是优质教师集中的沿海城市,越是能不断地吸引到更多的优质教师;越是优质教师稀缺的内陆乡村,就越是不断流失优质教师。这样,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有效性上,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众多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独立人格及思维能力的人,教学效果往往并不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原理去设计就能体现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对象不同,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不同.  相似文献   

17.
范荷树 《教师》2014,(35):71-72
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育工作是特殊教育的延伸,个别化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学校中的"特殊生"即"后进生",他们在学习、生活及行为能力上比正常的在校特殊学生存在差距,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对这种现状进行研究,使他们能和其他的特殊学生一样接受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决定了评价对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力,但它会促进或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从而影响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要求评价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一、评价目的的转变——创新教育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 应试教育体制的客观存在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必须在各个层次上筛选适合于教育的对象,以及适合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这样,评价就演变成了选拔和淘汰学生的工具,以甄别良莠,区分水平。这种评价只能让少数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接受教育,而忽视绝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失掉…  相似文献   

19.
刚走上教育岗位时,一脑子茫然无措,在老教师指点下狂读各类教育书刊,《上海教育》走进了我的视野。可是,翻来翻去,总觉得与我相关的太少,我需要太多具体的课例、翔实的教案、一对一教育学生的言辞。越是找不到我越要在能用得上的篇章中细挖掘,因为大家都说,在国内教育杂志里,《上海教育》算得上顶级刊物。虽然能在实践中照搬照用的篇目仅是少数,但我依然坚持阅读,就当是完美中的不完美。  相似文献   

20.
<正>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越是乐意做的事情越能做好;越是好的科目越是愿意去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做的时候能时刻感受到成功,让我们能有成就感。那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学习数学就会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好。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课堂提问、讲解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首先,提问的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