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晴 《考试周刊》2013,(20):26-28
人是文化塑造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育的背景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定势,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对教育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文化不改变,则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教育的底色也很难改变。因此,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文化的重构。教育领域内的文化重构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成功具有巨大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文化重构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生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包括:封闭性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民族自尊与民族自卑的矛盾;趋前的思维发展与滞后的语言能力的矛盾等。新时期的民族教育必须关注民族学生独特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相矛盾的,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由于民族学校文代使命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具体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和文化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4.
5.
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趋频繁的时代,多元文化的主张对于解决文化冲突、抵御文化侵略行为与提防文化保守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落实多元文化的理念,促进多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培训教师具有有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素养。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中多元文化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俄罗斯在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办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扩大了地方教育自主权,保护了民族化和地区化传统,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族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阿坝州经济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杠杆之一,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立足社会大视野,协调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考虑未来,按照阿坝州经济社会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学校生机和活力;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民族教育发展要适应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同时要发挥教育的整合功能,促进文化更新。  相似文献   

8.
修辞与化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章不拟从广义的角度对修辞与化做全面的论述,而是仅就狭义修辞中的比喻和委婉语两种辞格作探讨,阐明修辞与化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10.
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保护及传承的意义重大。但现行的保护方式更多地强调了保存其外在形式,仍是一种静态保护,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本质内容,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着手,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各有其轴心原则,映射在教育之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诉求: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平等,其教育诉求为实现教育公平;经济领域的轴心原则是效率,其教育诉求为提高教育质量;文化领域的轴心原则是自我实现,其教育诉求为学生自由发展。不同的教育诉求互相角力,导致教育改革矛盾重重。由于文化被赋予变革的先导功能,因此可以从文化领域入手,将其作为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这有助于教育回归人本,实现每一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促使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自由相辅相成、互动共生。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主义与科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化主义理论经过同化论→整合论→化多元论的三次演变后,成为西方国家民族(种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化科学教育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论,并体现在西方许多国家的科学教育政策中。它要求科学教育应当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使不同的化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或群体)的学生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西方的科学。多元化科学教育为科学的普及和科学教育质量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三者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这既是教育要着力去引导的,也是教育过程必然会影响产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类产生同时开始,需要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过程,包括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人们共同体、一个历史过程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从二者的关系看,文化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各种变迁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民族通过文化传承满足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 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民族间的交流与吸收。民族关系的友好与冲突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遭到为数较多的中小学不同程度的反对与抵制,其原因很多,但从学校文化层面去探究也许更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教育改革实质上是新的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引起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变革。然而,由于学校文化的稳定性特征、改革带来的新文化与学校已有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学校文化变迁等方面原因,教育改革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相关学校的逆反情绪。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关注对学校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系思维强调在一个整体环境中考察多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回顾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各方关系各方力量在变革中遭遇,相互牵制相互掣肘而又彼此支持互动共进,变革是在复杂的漩涡里艰难的向前推进,只有坚持一种用复杂性眼光才能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变革才能持续而高效。  相似文献   

18.
杨晓 《教育科学》2005,21(3):51-55
本文以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心理变迁为切入点,探讨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建立的文化心理意义;传统文化心理式微与蜕变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式微的文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伟 《学科教育》2014,(4):3-11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性问题并回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与在地性矛盾、人格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变异三个层面。中国教育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重建文化认同和回归有文化的政治。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的前景是复兴文化传统、回归教育自主与创造新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e-Learning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关系--兼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就何克抗教授的一文中有关"教育的本质"、"e-Learning的内涵"、"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要实现它需要相应的"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e-Learning不可能改变教育的本质;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不同的几个概念,有必要将它们区分开来.文中还对e-Learning与高校教学改革之关系进行了分析:e-Learning的学习理念将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具体化;而高校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将为e-Learning学习方式的实现创造出良好的"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