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霍克斯《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独具特色,除了主要人物音译之外,他对其他人物采取灵活译意。其最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人名通常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红楼梦》中的人名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或暗示人物个性特征,或预示人物未来的结局命运,或本身具有一定的寓意。所以在《红楼梦》英译中,人名翻译的策略选择十分重要。霍克斯作为为林黛玉"正名"的第一人,对于人名的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好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及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而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原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01-102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书中人物众多,单单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百多人。这些人物名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借用谐音手法等,且这些人名具有暗示人物背景、身份、性格以及命运的功能。在人物起名上曹雪芹可谓独树一帜,科学掌握其命名技巧对于理解整部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背景差异,使得译者往往很难精准的翻译出人名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含义。基于此,该文拟从人名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红楼梦》中的人名特点,探讨英译本《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翻译。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他们主要采用了音译人名的方法;另一个是霍克斯的,他兼用了音译法和意译法,对其他人物奴仆群体采取灵活的意译法.而对上层人物及自由人取音译法,这样对音译与意译人群进行划分以标示主仆有别.其极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人名的翻译以音译与意译结合法为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了分析,对译者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纳休克于1958年将《红楼梦》翻译成为俄文,这是《红楼梦》首次在欧洲出版的外译本。帕纳休克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对多达950个人名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翻译精彩之极,但同时对人名也有误读、误译的地方。其中的精彩之处值得赏析,误读、误译之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对人物塑造时,首先在起名上就已经显示出其苦心,书中人物命名极其巧妙,这对于整部巨作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究《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在艺术赏析的同时并对人名翻译手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8.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关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对霍译本的研究已较多,而对杨译本基本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关于威妥玛音译系统,许多学人一直似懂非懂.由于姓名文化的重要性,加上《红楼梦》作品的经典性,有必要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再次进行研究,对威妥玛式拼音系统进行探源,以期对当代汉语姓名英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赢 《文教资料》2013,(35):42-44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首先在起名上就已经显示出其苦心。书中人物命名极其巧妙,对于整部巨作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究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在艺术赏析的同时对人名翻译手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2.
对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种: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音译人名的办法;一是霍克斯的译本,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则意译,让人产生联想,推知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特征。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其翻译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戴骏 《海外英语》2014,(15):109-110
《红楼梦》翻译一直是文化翻译的一大焦点,其中,专有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其翻译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红楼梦》中的专有名词大多选自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人物性格、命运等密切相关。该论文从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出发,着重分析霍克斯翻译版本的《红楼梦》英译中部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并试图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三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译专有名词承载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巨著,一个成功的翻译可以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然而由于中西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红楼梦》的翻译仍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现有的两个完整版《红楼梦》译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些缺憾体现在人名、典故、意象等多方面。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占多数;人名典故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人名典故连用情况较多。结合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本文提出在翻译人名典故时,应从读者、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个方面对人名典故进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关修辞在《红楼梦》中得以充分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但也为小说的翻译造成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夫妇、霍克斯两种全译本中人名双关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指出双关语翻译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原信息缺省,并运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分析了造成这种翻译缺省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知处理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文字载体理据可依被忽略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喻为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百科全书。多年来,中外译者都不遗余力地通过翻译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其中的优秀作品首推杨宪益与霍克思(Hawkes)两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本。他们的译文各有特色与侧重点,充分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艺术。本文选取《红楼梦》回目翻译作为对比研究的切入点是由于其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我们对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认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人句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雪芹给《红楼梦》人格命名的思路大致有三条:一、隐名于音、顾音思意;二、宰意于名,顾名思义;三、整齐排列,自成一套,掌握这三条对欣赏和比较《红楼梦》译本人名翻译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般地说,人名作为一种区别于此人与彼人的符号,具有特指性和符号性:每一个人名都与具体的所指对象相联系,都是某个人的特定标志;用于人名的语言材料大都失去了在语库中固有的词汇意义,只作为一种指别的符号。但在优秀作家的笔下,人名的符号性往往被变异性代替,人名获得了新的意义功能,由语言现象变为社会现象。它们与构成作品的其他因素发生种种联系,人物的取名成了作家艺术构思链条中的有机一环,其负载的信息失去了一般的单纯性而具有了多元性、丰富性。所以鲁迅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 (《且介亨杂文二集》)于是一门通过人名研究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的新兴学科—— “人名学”应运而生。《红楼梦》研究者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