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主旋律”是国家试图建立“文化主导权”的文化战略工程。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弹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主旋律”战略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采取了不同于此前意识形态战略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主旋律”文学(小说)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传播、评奖、改编等生产与流通过程具有多种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本时段文学创作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池莉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材内涵的观照和挖掘,认为池莉本阶段的作品有力地制造、维护和传播了这种“新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红色经典”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对“人学”原则的漠视是它与时下读者相疏离的根本原因。它写战争却不敢正视战争的残酷与非理性,写人却缺乏对人的命运、灵魂和价值的哲学思考。对日常世俗性及人的正常的物质欲望更表现出否弃与批判。“红色经典”实质上是一种放弃了个人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写作,是一种彻底的经验性写作,主体层面文化知识的储备与客观向度的文化语境的规约也使作家无力担负起历史的重托。  相似文献   

4.
“虚假意识”与意识形态的概念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源学考证就能简单解决的,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出发来看,“虚假意识”具有溯源意义上的本真性。从认识论角度,“虚假意识”狭义上是颠倒的、错误的认识,是与科学认识对立的谬误,从广义上来讲,“虚假意识”既包括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也包括人类认识进程中尚未被扬弃的意识诸形式。从功能论与目的论设定角度,在阶级社会中,“虚假意识”既不停地自我推翻与自我否定,又同时不停地自我维护与自我革新;“虚假意识”既受到支配,它没有历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竖立在其经济基础之上,又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并日益实体化地此时此地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果指示代词“那么”、“那般”、“那样”的前面有摹状喻词“像”与其搭配使用,就组成了能表达比喻义和对比义的比况结构。从句语功能讲,“那样”结构与一般比况结构相似,“那么”和“那般”结构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水平上与古代文学难以相比,但在推动社会变革上却有此前文学难以企及之处,个中缘由为近代知识分子将社会变革的重任假学术和意识形态之手赋予文学,形成“学术———意识形态———文学”这一文学生成模式,与古代文学纯个人抒写绝然不同。典型的近代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功名与初步的西方文化素养,秉持“援西入中”学术观念,传统儒学“经世”意识被赋予新内涵,推动近代“子学”爆发,“实用”观念因之成为意识形态核心要素,对近代文学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11.
“大”不一样的great与big:great与big都有“大的”意思,但表达“大的”含义不相同。*great意为“伟大的,重要的”,用作形容词,一般修饰抽象名词。  相似文献   

12.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13.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两课”教学历来是我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三大矛盾的客观存在成为制约“两课”教学效果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在对“两课”现状准确把握和评价的基础上,用方法论自觉统摄“两课”教学改革,从而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家”是“十七年”话剧中一直存在的隐性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以权力实施的形态出现在任何类型文本之中的“超级形象”。在教育剧中,由于阶级斗争话语对国家职能的强调,国家被置放在与个体对立的位置,国家成为对人的个体否定的权力集装器。  相似文献   

17.
刘剑 《甘肃教育》2011,(12):85-85
“必需”与“必须”是一组同音近义词。很多人在使用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与“必需”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作”与“做”的用法混乱,本文追溯了“作”与“做”的起源,归纳了“作”与“做”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就“作”与“做”的规范可能性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