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当山玄天上帝神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21日至23日,由武当山道教协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与会代表围绕。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就玄天上帝信仰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道家道教、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武当文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玄天上帝由物象神格崇拜到道教神格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尤以武当道教崇拜为甚。而玄天上帝崇拜在历代武当山志中的宗教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特殊地缘道教文化现象在武当文化中的一个反映,并且在山志各条目中贯一始终,成为本山宗教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5.
1玄天上帝及相关研究 玄天上帝是宋明时期盛行的被祭祀的神明.作为优秀的勇武之神,担负着守卫北方的重任.这个神是起源于四神之中的玄武.宋代称之为“真武”.在明代得到明世祖永乐大帝的特别庇护.那种信仰极其隆盛,如今依然留存的武当山大神殿(金殿)就是那个时期增添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崇巫祀神习俗、毗邻武当古道和从未间断的修仙学道香火,造就了湖北房县的玄天上帝信仰文化。透过观音洞的功德碑、道教建筑以及众多神像,融入三教之中的玄天上帝信仰、特别关注玄天上帝的神性职司,对玄天上帝心存虔诚的特点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7.
元代中期 ,武当山先后有三种文献问世 :《武当福地总真集》、《武当纪胜集》和《玄天上帝启圣录》。三种文献以不同形式出现 ,却相互补益 ,为后世武当文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玄天上帝这一称谓的最终形成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完成了由动物崇拜到人崇拜、再由人崇拜到神崇拜的转变。历代帝王为维持统治、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安定多次对其加封。玄天上帝在青州地区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崇拜,在明代达到鼎盛。到了清代及以后,官方信仰已大大削弱,玄天上帝的信仰依然存在于民众之间。  相似文献   

9.
玄天上帝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玄天上帝的圣诞日和飞升日,既是对传统节日的改造和化用,也是玄天上帝信仰成熟的重要标志。玄天上帝信仰与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玄天上帝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丰富和深化了传统节日民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武当山紫霄宫台湾功德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其外观形制、碑文内容等角度入手,分析台湾功德碑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进而尝试说明武当山玄天上帝信仰对海峡两岸信众在信仰面向、信仰理念、信仰行为上所产生的共识,以了解台湾玄天上帝信仰的炽烈和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风俗.  相似文献   

11.
以武当山明代圣旨为依据,探讨玄帝信仰、宫观维修,以及明代武当山经济的主要来源等问题,力求再现明代武当山及武当道教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武当山是我国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民间尊奉他为斩妖镇邪,赐福保泰的玄天上帝。于是民间形成了到武当山朝山进香、朝拜真武大帝的习俗。  相似文献   

13.
敕建于明永乐十年的玄天玉虚宫,不仅是武当山最大的道宫,而且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宫遗址。通过玉虚宫名称的考证、风水选址的分析及建筑艺术鉴赏,对武当山玉虚宫建筑文化作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18日至22日,由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十堰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玄天上帝信仰联谊会在道教圣地湖北省武当山举行。共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和高道大德出席了本次盛会。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道教: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充分展示了全球视野下国际道教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