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但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片面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导致了一系列逻辑与历史的矛盾.马克思创立感性活动理论,提出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概念,把人的感性从本体论层面提升到实践论高度.中国经济学当代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经济学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基础之上,依据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建立有感性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自西方音乐成型以来,理性与感性这对难以调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种姿态相互对立着,从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无论是哪种理性都一直与感性的入侵进行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斗争。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感性却得到了暂时的调和,这个时期的音乐将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张扬自主与持续依赖的矛盾、顺从利益驱动与追求精神价值的矛盾、喜欢感性认知与探索理性认同的矛盾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产生这些矛盾的客观因素;大学生张扬自我、追求个性、注重当下等特征是导致这些矛盾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中理性观念的提出及其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各斯和努斯的提出构成了古希腊理性观念的原始内核 ,经过发展和综合 ,最后形成理性观念的原型。古希腊理性观念存在自身的矛盾结构。但是 ,这一对立统一矛盾结构在其后遭受各种思潮的破坏、肢解 ,尽管黑格尔曾在其绝对唯心论基础上实现了理性矛盾的全面、深刻的自我和解 ,但却被后人再次破坏和肢解 ,导致了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的对执。悉心探讨可知这种对执只不过是理性自身的矛盾对立的演绎和夸张 ,并非只有水火不容 ,还有其水乳交融的和解的一面。而实现理性的和解 ,正是当代哲学家应努力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从消费者个体理性出发的私人消费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无理性,这种整体的无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的失灵。作为整体理性代表的国家应该在消费者个人理性失效的情况下迅速介入,其介入的方式就是通过发展公共消费来替代那些导致社会整体无理性的私人消费,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理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心灵的交流沟通.当代的语文过分重视了感性思维,却忽略了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得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导致人们无法对语文有深刻感悟和理解,进而无法达成心灵的交流沟通.因此,对语文理性思维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心灵的交流沟通。当代的语文过分重视了感性思维,却忽略了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得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导致人们无法对语文有深刻感悟和理解,进而无法达成心灵的交流沟通。因此,对语文理性思维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有些高校学生却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功能,在学生中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教育,从理性、感性和立体化三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当代高校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应把表象"与思想"作为描述认识矛盾运动的核心范畴,因为这对范畴表征着感性"和理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现实化,合理地表述了认识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助于构建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新范式;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包括思想把握"表象即感性具体"、思想蒸发"表象即理性抽象"、思想重组"表象即理性具体"三个阶段;以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解释认识过程,有助于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达到对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实践论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音乐的当代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视形式演绎中国古典音乐是我国当代大众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也反映了我国当代大众新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特征。这种被称作"电视高山流水"的新的审美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21世纪我国的电视产业竞争中,中国古典音乐艺术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得以生存和发扬依然是可能的,但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真正保持原汁原味,从而使其绽放独特而持久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分析视觉主导的文化,分析异彩纷呈的图形图像,离不开它的主流承载媒介——屏性媒介。与传统纸质媒介不同,屏性媒介具有混合性、整合性、技术性、直观性、浅白性、新感性等多项视觉特质。由此引发的价值建构、人的主体性合理关照、文化隐喻的深度考量和伦理价值的设计与规范等问题亟待我们对其进行深度反思。屏性媒介主导下的视觉艺术形式只有超越现实的功利境界和审美境界,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将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结合起来,寻求功利审美伦理和谐统一,才能使屏性媒介为人类和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6.
艺术教育以其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独具特点的审美品格,使艺术教育在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异彩纷呈的后现代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技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以凸现;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独创性得以高扬;信息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矛盾,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审美民族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视觉文化的兴盛,读图时代到来,图像全面占优,文学阅读式微。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始与图像融合,走上了一条图像化的道路,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方面使得文学和影视都获得了广泛关注,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与原著作品相比,其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品位都大大降低。但在视觉文化环境下,文学的影视化却可能是文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是一种作为对当时建构性现代主义思想的反叛和纠正的思想武器。《庄子》一书既是蕴含美学思想的哲学著作,又是包含艺术理念的艺术作品。在对它的审视中发现其对先秦时代社会的建构性思想的反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以后现代视角来重新观照《庄子》,可以窥视到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中国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从而将其由历史性存在引向当代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趋于明显。消费时代的审美活动已逐渐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一方面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外在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也给审美实践带来了挑战和问题。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