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李翱的《复性书》表达了其性善情恶(惑)的性情思想,“性”为人先天纯善的本性,不生不灭。“情”为人后天因受外欲诱惑而生的善恶混杂的杂染心性,是对“性”的掩盖而生的迷惑心性。因惑情使人作恶堕落.所以要去情复性,以寂然不动的复性之法回复纯善之性。  相似文献   

2.
辛慧 《现代语文》2009,(11):7-8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韩诗外传》中都有关于情志、性情的论说,本文将《孔子诗论》中有关性情论的部分与《韩诗外传》中对《诗》的讨论加以对照,发现其在学术、思想上有相关之处。二者都将"情"置于重要的位置,抒发诗情、人情,大力宣扬情的合理性,重视情的地位、价值。  相似文献   

3.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5.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程俊英先生因"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习语在《国风》里多用来表示男女双方的爱情,以及"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而断定《车邻》的主题并非"君臣相得",而是与男女之情有关,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断面"。但经过对"阪有漆,隰有栗"式兴句、"寺人"、周代车舆制度及礼乐文化的考察,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应是"君臣相得"。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音乐养生的国度,经典著作《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对此都有过很多深入的探讨。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情"养生、调"气"养生及调"神"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姚文燮的《昌谷诗注》是李贺诗歌注解中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姚氏认为李贺诗歌蕴含着"孤忠、哀激"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形成了其注本"以史注诗"的特色。这又与姚文燮以"性情论"为核心,并强调有所寄托的诗学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昌谷诗注》中的"讥讽"和"自伤"说正是姚氏这种诗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姚文燮的诗学思想其实是受了家族学术、当时的"杜诗学"等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浩 《文教资料》2011,(12):15-16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极富特色的叙事抒情散文,善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之情。本文对其《项脊轩志》进行解读,分结构"关"情、细节"凸"情、质朴"增"情、叠词"助"情四部分对文章所蕴之情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1.
石洁林 《学语文》2013,(1):75-75
洪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 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 洪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  相似文献   

12.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首回中出现的石头、三生石及神瑛侍者在名称上有着一定寓意并有着内在关系,他们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实为一个统一的人物主体,寓含着情用思想。从这些名目寓意中可以看到小说实境中主人公贾宝玉别于私己之心,表征为道德的拔高而根源于情的"侍者"本性之痴,以及其衔玉而诞事件的特异性,贾宝玉特有的精神坚执,和作者对于"侍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态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按天罡地煞之分为梁山英雄排定了座次,《红楼梦》以正册副册之别将红楼女儿纳入"警幻情榜"。从"英雄座次"到"警幻情榜",不难看出曹雪芹对《水浒传》创作方法的学习与继承。但他在学习中有发展,继承中有创新,摒弃修正了"英雄座次"在小说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警幻情榜"便呈现出与"英雄座次"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彰显着独特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在中国诗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黛玉的《秋窗秋雨夕》则借秋景抒写秋情,二者成为绝妙的"诗对"。两首诗歌具有相似的艺术特征,并分别体现出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对法家思想及实践所造成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反思。对"势"、"法""、术"等法家思想,《淮南子》在批判中有所扬弃,并且以理性的政治态度进行了汲取和融合。以法家思想及实践作为政治思考的参照物,《淮南子》着眼于"治道"与"治术",构建起了"多元并存,理性融会"的混合型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性""情"是中国人学思想史中的重要论题,不同时代的人学思想家对于二者的内涵及关系有不同的阐释。从"性""情"的基本涵义着手,对不同时代人学思想家对"性""情"的认识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深化对中国人学思想中的"性""情"核心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孟子》作为国学经典,在展现优美文学艺术的同时,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深蕴其中,从而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交融。这本身便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在集中反映其"民本"思想的同时,又时时包含着心为民系"哲思和谐"、情为民牵"论辩和谐"、言民心声"妙语和谐"的意蕴。其"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理谐""情谐""人谐"三个方面,尤以"人谐"为重,从而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外延。这正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之一。重读《孟子》,扣动"民本"的响钟,体会"和谐"的蕴含,对现实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