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新知识的艰巨而复杂的劳动,科学发现(包括发明)则是这种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在科学发现的竞赛中,除了由于各自独立同时获得相同成果并列第一之外,只有第一而无第二。 19世纪末以来,人类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这些基础学科的重大科学发现,大都成为获诺贝尔奖的项目,而获奖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已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成就的象征。 本文试图从1901年到198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及其发现成果的分析中,探索现代科学发现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3.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6.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7.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德 《科研管理》2007,28(1):125-131
诺贝尔科学奖不仅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典范。文章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第一基石”;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良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自由的研究环境和交流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选准研究方向和课题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捷径”;善于把握机遇和创新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9.
揭开神秘病毒的面纱 三名欧洲科学家因为发现两种引发人类致命疾病的病毒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优势积累的影响因素是综合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术研究环境。其博士学位中75.54%由世界大学200强授予。获奖前平均在2.05所高校,1.33个研究机构和0.57个医疗机构,分别工作过20.18、7.29和2.38年,平均在1.75个国家工作了29.84年。其所在学术研究环境特点为精英培养精英,学科前沿清楚,同行交流增加,学术机会较多,学术风气优良,经费投入充足。  相似文献   

11.
陈劲  贾丽娜 《科学学研究》2006,24(Z2):353-360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管理学、成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结合中外女科学家家庭背景、所受教育、所处发展环境、婚姻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探讨她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促使其获得成功的若干重要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围绕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从AI4S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到S4AI (面向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讨论人工与自然平行的智能科技与数字人科学家的作用及其对科研范式和社会形态变革的可能冲击;认为范式与形态的变革刻不容缓,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项目奖和个人奖的讨论可分为科技奖励对象、项目奖存在的问题、青年科技奖和项目奖和个人奖调整4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15.
曹聪 《科学文化评论》2004,1(5):107-114
不是谁都有资格谈论“如何赢取诺贝尔奖“这个题目的.2003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以此为题的书,作者是美国微生物学家J&#183;迈克尔&#183;毕晓普(J.Michael Bishop),一个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1989年,他与同事霍罗德&#183;E&#183;瓦尔缪斯(Harold E. Varmus)因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学术谱系的起源与发展、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谱系平台和计量指标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对科学家的学术谱系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国外研究依托学术谱系库的建立与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定量研究逐渐增多。由此提出我国有必要建立特色学术谱系平台,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学术谱系的计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飞  杨丽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27-1633
研究发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女性科学家不但人数稀少,成果数量也仅是同年龄组男性科学家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这就是所谓的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the productivity puzzle)。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19.
Though female physicists and chemists were rare in the lab generations ago, more and more women in China have been diving into fields of scientific study used to be dominated by men. To show how they have progressed in recent years, our staff reporter XIN Ling, shares with you the success stories of three leading female scientist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20.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