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个多月的实习结束了。仔细回想一下,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找到了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采写出好的新闻稿件。而要写出好稿件,途径之一就是先学会给自己当编辑。这里面有这样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江西抗灾救灾任务,亲眼目睹了《人民前线》报编辑李根萍编辑稿件的全过程。那天晚上10点多钟,正在房间写稿的李编辑收到江西省萍乡军分区一名报道员传来的稿件。阅后,李编辑觉得是一篇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但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精炼,又有不少错别字。经过李编辑精心提炼,编辑成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我拿着原稿和定稿进行对比,心里不禁为李编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所感动。  相似文献   

3.
徐体义 《新闻界》2000,(6):38-38
评论乃报纸的旗帜,这是新闻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从中足以说明评论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各种类型的报纸,特别是党报,历来都十分重视评论工作。作为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一种体裁,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更加直切地表达报纸的导向性、倾向性和深刻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离不开评论的指引和明辨,常规报道宣传也离不开言论的点评和配合,版面的配置缺了言论,就会有缺陷。没有评论的报纸,就不是完整的报纸 ;评论显弱的报纸,就不可能是有权威性的、有影响的报纸。在我们国家,评论是党报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也是党报的一大特色。我们…  相似文献   

4.
5.
走出编辑“学者化”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出编辑“学者化”的误区刘雪立【新乡】近年来,许多编辑同仁抱着搞编辑学研究的目的,就编辑“学者化”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使“学者化”成了编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今天我斗胆道一声,这些研究都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失误,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相似文献   

6.
蒋剑翔 《新闻界》2001,(3):46-46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8]哭笑不得。去年12月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本报第二天就围框发了出来。当日,我将稿…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新闻摄影的实践来讲,我国图片编辑的 历史还很年轻。完整的新闻摄影实践过程是包括图片编辑的,这一点已引起新闻摄影界的关注和共识。只有图片编辑的介入,新闻图片从拍摄到编辑、到见报。才最大意义上发挥了作用。 ——自题  相似文献   

8.
很多编辑在加工工作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瓶颈:态度、心理、技术等,这些瓶颈都会影响到稿件质量。文章提出突破这些瓶颈的技巧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的《序》中曾 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熊十力先生在这里讲的是读书方面的事,但这一段话对做编辑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编辑审稿即是读“书”─—是读没有经过加工、修改与印刷、出版的“书”,其中必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尤其不可求快,尤其需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诚然,编辑审稿并不就是读佛家书,但若编辑审稿时都能拿出如熊十力先生所说的那种“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精探…  相似文献   

10.
薛凯 《新闻与写作》2001,(10):21-22
在《半月谈》上刊登的,由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帅政和盂晖采写的报道《张平:为人民而歌》,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评为新华社的部级好稿。张平评价说.《半月谈》的这篇槁件是对他创作历程的最全面、最恰当的论述。 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选题准,抓住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时,反腐电影《生死抉择》轰动了大江南北,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人们痛恨腐败,关心反腐败,而张平的小说正好传达了他们的心声,因此。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1.
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之异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2.
万忠 《出版科学》2007,15(3):37-39
本文针对审稿实践中客观存在审稿盲区这一现象,总结审稿盲区的表现,并做出简单界定,然后分析其产生的种种原因,重点提出了五条减少审稿盲区的具体措施,并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14.
什么是“硬伤” 人得了病要去医院找大夫诊治,书稿中的毛病,就要靠编辑来诊治。书稿会犯各种毛病,其中有一种病,就是书中有“硬伤”。所谓“硬伤”,是指一些学者、专家写的书稿,观点、材料不乏新意,文章也还顺溜,却时不时犯点儿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如前不久我读到王受之教授的新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书中讲到古代插图艺术,举《本草纲目》为例。但两处(第23、27页)都把《本草纲目》出版时间说成是“1249年”。《本草纲目》为明李时珍著,1596年刻版,1603年印行。王受之先生却把此书的出版时间提早到了二百多年前的南宋,闹出了明人著作南宋出版的笑话。  相似文献   

15.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鄙人断断续续搞了十多年新闻报道工作,时常给一些编辑打打电话,自觉收获不小?而如今,虽仍经常写点小稿。却很少给编辑打电话了,因为据我所知愿意听作电话的编辑很少,有的编辑甚至对作的电话感到很讨厌。其实,作给编辑常打打电话,是有许多好处的。其一,作能及时了解报社一个时期的宣传动态。提高写稿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记者,理所当然要有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而奔波,为人民的利益而忙碌。可是,在我们为党和人民当记者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自己当当“记者”,用日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记下自己前进的足迹,描绘行动的轨迹,从自  相似文献   

18.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5,(11):52-52
唐朝有个被誉为诗坛“鬼才”的诗人李贺,出门的时候身上总要背个布袋子,平时偶得佳句,便放在袋中,等到回到家里便取出来整理,一首新诗就写成了。李贺之所以总能写出一些出神入化的诗句,原因之一正在于他比别人更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只是李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外出的时候,也注重将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纸片装在衣袋里,在他的房间里,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挂着小纸片,纸片上都写着美妙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凭着这样留心观察,积累资料,他写出了《热爱生命》、《铁蹄》、《海浪》等被世&&&&&&&&&&&&(人赞…  相似文献   

19.
编辑审稿的理论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试论编辑审稿失实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维美 《编辑学报》1992,4(4):201-203
自然科学技术学报和专业期刊是高层次的学术刊物,它的价值和效益取决于新发表论文的质量。编辑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和提高刊物质量,让高质量论文尽快与读者见面,并有效地阻止平庸的、不合格的稿件暗渡陈仓。但实际上却常出现相反的情况,有些刊物频频发表低劣稿件,引起读者强烈不满;有些作者将退稿转投其它期刊,不仅得以发表而且颇受好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保证审稿质量,避免审稿失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