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朝文论吸收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的思想,使言意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文论家们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但没有从形而上的理论层次去论证言能否迭意的功能和机制,没有围绕言不尽意的问题做本体论探讨,而是立足于创作经验,形象地讨论创作心理中言意的顺滞状态,从而揭示文学创作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代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主要着眼于辞达意的追求,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则侧重于言外之意的追求,提出了“隐秀论”和“滋味说”等影响深远的学思想命题。这两个时段的言意关系特色正好是对先秦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乐”,是汉魏六朝文论家乐而不疲的话题:从刘安的“载哀”、“载乐”,到班固的“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从嵇康的“哀乐自当以情感”,到陆机的“悲落叶”、“喜柔条”;还有刘勰的“蚌病成珠”、刘昼的“仍瘁以成明文之珍”……作家的“哀乐之心”,不仅激起创作发生,驱动艺术想象,而且凝聚为作品的美感魅力.本文以“哀乐”这一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范畴为中心,首先简述从前汉刘安到南朝钟(?)关于创作发生之心理动因的代表性理论,然后详叙“哀”与“乐”这两种情感的创作心理学意义,最后着重探讨“哀”的心理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5.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简称“言意之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代表者庄子,用寓言阐述“道在意外”。“意在言外”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与中国其他美学学说,“空白”、“文外之旨”说等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言和意之间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引来许多人的关注,文学活动中的言意关系又有许多纷繁复杂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言意关系的可探讨性。言不尽意是主流认识,而言不尽意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有着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意义本身的不尽性。  相似文献   

7.
8.
傅玉妹 《家长》2021,(6):99-10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言意兼得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此背景,对言意兼得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以言会意、以言促意、以言拓意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触摸文本语言情感、感受文本人物形象、体悟文本深刻主旨,以此促进他们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汉魏六朝时期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性习思想作了阐释。其内容具体包括:循天返朴说;性待教为善说;修善则善,修恶则恶说;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性非绝世,善自托物说;性情相应;教扶善法抑恶说;敦教学以移性性说。这些学说即使放在现代心理学视野内审视仍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和调度,让学生在文本梳理中感知言意,在鉴赏分析中体会意象,在读写结合中增长语用,从而形成崭新的学科基础能力。小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自然感知文本意象,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阅读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批评家在"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背景下,逐步认识到诗歌具有重情感、重文采的特质,并且要求二者的互动统一.尽管情采论见诸于创作实践,出现了轻"情"重"采"的偏差,但也毋庸置疑,较之于传统的文质说,此论显然更为深刻地触及到诗歌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集中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其本质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本文通过对形象思维含义及其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两大特征的阐述,以深入了解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六朝经济》一书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类叙述了六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与交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六朝时期各地之间的区域性差异、部门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因素的积淀,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六朝经济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其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别具一格,对于六朝经济的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有这些成果,既是这一领域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利于我们更多更好地还原六朝经济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玄学的影响以及外来画风的渗透,六朝的文学批评开始重视文学语言的造型赋色之功能,此即所谓的"形文"、"形似"问题.形文、形似都是对语言造型赋色能力的一种阐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六朝人的这种追求,强化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与描绘性,拓宽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范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具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墓志以其语言的独特性而成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其中有为数众多的词语被《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所漏收。文章选取其中14条词语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6.
17.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文学史上唯一以才学登上相位的文学家,也是最早为后世留下完备的诗文集《管家文草》、《菅家后集》的文学家,其诗文为平安朝文学的翘楚.他的部分汉诗汉文,横溢着与中国志怪小说相通的怪异性、神秘性、幻想性.本文以《菅家文革》语释为中心,考察道真诗歌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关系,以探讨六朝志怪小说在平安朝诗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fers to imaginative thoughts about what might have been (“if only” or “what if”) which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self-conscious emotions (regret and guilt) and social judgements (blame). Research in adults suggests that the focus of these thoughts is influenced by order (temporal and causal). Little research has involved children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such thinking on their well-being and learning. 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 will demonstrate order effec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one children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school-based scenarios and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as carried out with pupils and teachers. Order effects were observed but there was some variety in th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involving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d social judgements.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data indicated that children thought of order but also created their own individual stories, whereas teachers had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how pupils thought about even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其中心环节,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