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32年,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主动提出与可萨汗国进行皇室联姻。这一安排,既是对两国在对波斯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的肯定,同时还有着迫切的现实考虑,即拜占廷帝国急需与可萨汗国建立军事联盟,应对阿拉伯帝国的大举入侵。除此之外,拜占廷帝国更希望借助联姻将基督教传播到可萨汗国,以遏制可萨汗国皈依犹太教的趋势,防止两国因为信仰差异变成敌国。不过,两国虽然在732年实现联姻,但却未能奏效,可萨汗国最终在740年选择犹太教作为国教,两国的传统邦交关系自此之后开始让位于新兴的信仰冲突。  相似文献   

2.
查士丁尼立法活动的经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法律特别是对当今西方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6世纪拜占廷农业中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等经济层面剖析了查士丁尼立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廷帝国皇帝。公元481年生于马其顿乌斯邱布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叔父查士丁由于武功于581年继承了皇位。查士丁尼依靠其叔父得以出入宫廷,受到高深的教育。527年查士丁去逝,由查士丁尼继承了帝位,执政近四十年。在他统治下,拜占廷帝国处于鼎盛时期。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对经济同题给予很大注意。他奖励工商业、独占粮食买卖权、开采矿藏,使商业和手工业保持了长期的繁荣。为摆脱波斯人对贸易的中间控制,他努力寻找南方商路,维护在黑海的贸易利益。他还打算通过红海与印度建立直接联  相似文献   

4.
拜占廷帝国初期厉史上著名皇帝查士了尼,公元481年生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边界上乌斯邱布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叔父查士丁出身行伍,屡立军功,升任高级军官,出没宫廷。518年,衰老的国王阿那斯塔希逝世,查士丁获得皇位。年轻的查士丁尼被皇帝收为养子,来到宫中,靠着叔父,置身于帝国贵胄之列,受到良好的罗马式、拜占廷式的教育,形成罗马传统思想。他倾心协助查士丁制定国内外政策,获得殊荣。527年8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继承帝位。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善于谋划,又有管理才能。为图大  相似文献   

5.
查士丁尼宗教政策失败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云艳 《历史教学》2005,(11):34-38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方面功绩卓著,但他的宗教政策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是此时基督教教义正处于完善成熟阶段,纷争不可避免,难以调和;二是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加剧了教派冲突,皇帝在政教两边难以协调;而且皇帝各项举措所需要的经济支出对东部省份的强加,直接促使该地区分裂势力的壮大.  相似文献   

6.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方面功绩卓著,但他的宗教政策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是此时基督教教义正处于完善成熟阶段,纷争不可避免,难以调和;二是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加剧了教派冲突,皇帝在政教两边难以协调;而且皇帝各项举措所需要的经济支出对东部省份的强加,直接促使该地区分裂势力的壮大。  相似文献   

7.
塞奥多西二世7岁成为拜占廷皇帝,其姐普尔克里娅在414年成为奥古斯塔,此后长期为塞奥多西二世摄政,掌控帝国事务,在塞奥多西二世统治时期的帝国政府中具有巨大影响。身为女性的普尔克里娅之所以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拜占廷社会中掌握权力,除了她本人的性格与能力之外,还在于其身份、现实政治环境以及基督教禁欲主义这三个来自不同维度的因素的结合。皇室成员身份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为普尔克里娅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政治环境是普尔克里娅有必要并且有机会利用其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独身守贞的理想与实践则进一步为普尔克里娅参与政治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消除来自北方的隐患——基辅罗斯、削弱乃至征服宿敌——保加利亚,拜占廷帝国皇帝尼基福尔二世成功地挑起了基辅罗斯-保加利亚战争,并时刻关注、引导着战争的进程。在969年的宫廷政变之前,尼基福尔二世一直操控着整个巴尔干战局。  相似文献   

9.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在帝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筑是其庞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索菲亚教堂成为查士丁尼一世建筑成就的杰出代表。他的建筑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帝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配合了其总体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公元6世纪40年代,"查士丁尼瘟疫"在拜占廷帝国境内首次爆发,并于541—544年间迅速蔓延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罗马等众多城市及地区,导致疫区居民大量死亡。之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尚未完全恢复之时,瘟疫分别于558、573、590、599年四度在帝国境内各地复发,令拜占廷帝国的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到1215年拉特兰会议时,东西方教会实际上已经彻底分裂.导致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的原因在于,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原拜占廷大部分领土之后,在那里进行殖民统治,英诺森三世强硬要求拜占廷人和拜占廷教会服从罗马教会,而拉丁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对拜占廷领土的征服和殖民统治引起拜占廷人根深蒂固的仇恨,拉丁人主教们的暴行和滥用权力也引起拜占廷人的仇恨,这种仇恨使得东西方教会之间完全不可能调和,拜占廷皇帝与罗马教皇统一东西方教会的一切努力都因拜占廷民众和教会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世紀的拜占廷是一个典型的神权帝国。馬克思曾这样說明它的特征:“在拜占廷帝国,国家和教会是非常紧密地交織在一起的,以致不叙述教会的历史,就不能叙述国家的历史。”由于政治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因而,拜占廷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常常以反教会的神学异端的形式表現出来。七至九世紀爆发于小亚細亚的保罗派运动,就是一場隐蔽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阶級斗爭。  相似文献   

13.
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即公元四世紀从罗馬帝国分裂出来的“东罗馬帝国”。当时罗馬帝国旧都罗馬已丧失了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作用,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建立新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是为东罗馬帝国之始。由于新都建立在公元前七世紀墨加拉人的殖民地拜占廷的原址上,因而  相似文献   

14.
从4世纪起到1453年,拜占廷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廷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拜占廷文化的尚古倾向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承载了古典文化的遗风有很大关系。历代皇帝关心教育,倡导文化学术活动,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翻译、研究古代典籍,热衷学术交流的文化氛围,在主观上又推动了这种尚古倾向。它对拜占廷历史和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拜占廷帝国的封建化问题,史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农村公社随6世纪末斯拉夫人的移居而遍布拜占廷各地,由于阶级的分化,从中产生了占有大量公地和强占他人份地的地主;失地成员则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以实物和劳役向地主缴纳地租和贡赋。这样便结成了最初的封建剥削关系。随着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时,拜占廷封建化始告完成。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如果针对拜占廷的斯拉夫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是恰如其分的,但若将其视为整个拜占廷国家封建化的唯一途径却失之偏颇。依笔者之见,拜占廷封建生产关系至少在6世纪就已经发展成熟,它是由早期拜占廷社会生产中诸种因素的转变所致。斯拉夫人农村公社的转化只能是拜占廷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将上述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一直梦想重建昔日的辉煌。在为国家、民族重新定位与“寻根”的探索中,重振“第三罗马”雄风的思潮逐渐兴起,俄罗斯史学界也因此加大了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研究的力度。综观俄罗斯学者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一课题涵盖了众多领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征战贸易是拜占廷和基辅罗斯的主要交往方式,战争频繁,从907年到1043年,双方发生六次大战,究其原因大都源于贸易纠纷。两国战后均签订和约,从和约来看,拜占廷和基辅罗斯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两国贸易的主导权在拜占廷,拜占廷对罗斯的贸易具有一定的殖民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11-12世纪,拜占廷国内外危机加剧,为应付本国危机,加强了对基辅罗斯外交和宗教控制,尤其在宗教方面,基辅罗斯成为拜占廷直接管辖下的一个省级都主教区,与拜占廷国内其它省级都主教区并列。基辅罗斯分裂成若干小公国,也给拜占廷插手本国内政提供机会。两国传统的商业贸易因商路被切断而日益衰落。  相似文献   

19.
拜占廷帝国末期,为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拜占廷皇帝多次向罗马教皇提出东西方教会合并。但由于拜占廷与西方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教皇权威下降等因素,东西方教会合并难以付诸实践。同时,在教会合并问题上的分歧还加剧了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20.
拜占廷时期的《荷马史诗》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在拜占廷时期,《荷马史诗》受到民众、文人学者、皇室成员的高度认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荷马史诗》顺应现实,服务于皇权和教权,颂扬皇室成员的美德,促进基督教信仰的传播。《荷马史诗》的抄写、翻译、评注,促进了拜占廷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并在拜占廷晚期国势衰颓之际,推动了拜占廷人对古希腊人的族群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